第402章 赵鞅,帝王之相
孙武跟着道:“大王,臣之看法,与少伯一致。”
“昔日周王子朝为乱,占领王城,自称周王。周天子流寓于外,退往王城东面的狄泉,人称‘东王’,双方混战了三年之久。”
“是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大合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随后赵鞅与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迎天子入城,平定了持续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在这之后,赵鞅又与中行寅用铁铸刑鼎,将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于铁鼎上。”
“由此两件事可知,赵鞅确有才干,而今蛰伏,恐怕是在伺机而动,图谋更大矣。”
范蠡与孙武对于赵鞅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作为穿越者的庆忌,更是知道赵鞅是怎样的人物。
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孟,长也。
这个时代,妾媵生的长子称“孟”,正妻生的长子称“伯”,后来统称长子。
值得一提的是,赵鞅是《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
昔日叔带入晋为大夫,至赵衰受晋文公器重,位列世卿,其后世代为晋国六卿,功勋卓著,家族显赫。
后赵盾执政,赵氏一门力压诸卿,权倾晋国。赵盾死后,赵氏四分五裂。
赵盾之子赵朔早亡,使赵氏陷于危机。
后其遗孀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驱除赵婴齐,赵氏内讧致使元气大伤。
前583年,赵庄姬诬告赵氏谋反,栾书、郤锜作证,晋景公召集诸卿大夫攻打赵氏于下宫,族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
此役过后,赵氏地位一落千丈。
大宗只剩一名婴儿尚存。
幸得韩厥求情接济,晋景公归还赵氏封邑,命赵武续嬴姓嗣,赵氏才得以保留最后一丝血脉。
年轻的赵武死后,其子赵成继立,是为赵景子。赵成初立,受其父阴德及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怎奈又年轻早亡。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赵成为赵氏家族留下一位优秀的子嗣。
他就是春秋后期叱咤风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代雄主——赵鞅!
二十一年前,即公元前525年,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
时晋昭公在位,韩起为正卿,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春秋末期,晋国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赵鞅,固然进入晋国政坛二十一年之久,却还是在一路摸爬滚打,被晋国现在的执政大臣士鞅打压着。
郁郁不得志的赵鞅,只能埋头发展赵氏的封地,任贤用能,韬光养晦。
“子胥,汝对赵鞅此人,有何看法?”
庆忌又将目光放在了伍子胥的身上。
伍子胥每每有惊人之语,这次也不例外!
沉吟片刻后,伍子胥便躬身道:“大王,以臣观之,赵鞅有帝王之相。”
“甚么?”
庆忌还没有诧异,坐在一边的范蠡与孙武都忍不住震惊起来。
“子胥,汝是如何看出,赵鞅此人有帝王之相?”
孙武很是惊讶的问道。
“我学过一些相术,偶有所得。我观赵鞅,眼睛炯炯有神,黑白分明,额头丰隆宽阔,此皆帝王之相也。”
伍子胥侃侃而谈,道:“额头丰隆宽阔者,目光长远,极具大局观,志向也比较远大,属于难得的‘富贵之相’。”
“而眼睛贵在‘神韵’,在相学中‘眼为君,眉为臣’。”
“若赵鞅一般,眼睛有神而毅力坚韧,双目显威,驭下之道甚善。这无不是帝王之相!”
伍子胥的这一套说辞,有些像是江湖术士的骗术。
但,由不得庆忌不信。
上一回伍子胥就直接看出勾践的鹰视狼顾之相,让庆忌多加提防。
范蠡促狭的一笑,问道:“卫尉,相术毕竟是玄之又玄。若在卫尉看来,大王可有帝王之相耶?”
范蠡甚是大胆,竟敢在庆忌的面前开这种玩笑。
但是,庆忌是不会介意,毕竟这是在私底下,没有摆在明面上。
伍子胥耿直的性格,注定很少会骗人,除非是要耍诈。
“大王自然有帝王之相。”
伍子胥笑吟吟的道:“大王眉高,剑眉凤目。自古以武力争天下者,要在乱世为王,除个人能力以外,则文武兼备也。”
“眉毛在五官中被称为礼仪之官,若大王一般,能通过自己的霸气征服他人,让他们甘心受之驱使,也有着威震四方的雄心,这些都是要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品质!”
“……”
被伍子胥这样拍马屁,庆忌心里很是舒坦。
按照伍子胥的说法,如果一个人长有剑眉、眉尾上翘的话。
这种人一般看上去比较的凶,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这种人大多性格比较的刚直,整个人看上去非常的有气势,做事不畏困难。
若是再配上一双凤目的话,则勇猛不乏智慧,头脑睿智,能文能武,必有一番大作为!
所以,包括庆忌在内,孙武与范蠡姑且相信了伍子胥的“帝王之相”的说法。
孙武问道:“子胥,若如你所言,赵鞅有帝王之相,岂非似季子当年所预言一般,有三家分晋之征兆?”
“季子之预言,皆有根据,故而往往能预言成功。若晋国为三家瓜分,当有一家属赵也。”
伍子胥信誓旦旦的道。
毕竟,此时的赵鞅,已经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作为。
庆忌微微颔首,说道:“晋国之六卿,现在仍是尾大不掉之势。二三子以为,六卿之争,谁会最先消亡,谁会取得最后之成功?”
面对庆忌的提问,伍子胥、孙武、范蠡三人对视了一眼,陷入沉思。
孙武首先作揖道:“大王,臣以为,范氏与中行氏最先灭亡,接下来轮到智氏,再接着轮到韩氏与魏氏,赵氏最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使晋归于赵也。”
“或赵氏代晋,未尝不可。”
“何以也?”
(https://www.24kxs.cc/book/1/1619/72823775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