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不使我有是行也
“东北地区无霜期短,十月前后草木已经枯黄,河水已经结冰,加之粮草耗尽,军队难以久留。”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于9月18日下令放弃安市城,班师回国。”
“这样,李世民亲征的辽东之役草草收场。”
“回国后,李世民曾惭愧地对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奈何。”
“李道宗听闻后,坦率地对李世民说,当时若采用自己与高延寿的“远袭平壤之策”,一定不会有此结果。”
“李世民听后怅然,追悔莫及。”
刘彻:战场上最不能要的错误就是太过自以为是,自恃强大,犯了“骄兵”大忌。
徐达:唐太宗对辽东战场的形势根本就不明,完全没有做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忽视郑元诪的经验之谈,低估了高丽的军事力量,未能做到知己知彼。
秦始皇:你一口一个以民治国,围攻安市城,以硬碰硬,完全不考虑后果,缺乏变通,不够灵活。
“太宗后期思考确实太多了,临阵拟定的军事策略,虽然为辽东战役的局部胜利起了军事指导作用,但是在重大决策上却狐疑不决,没有以前那种“死则死耳”的魄力,以致贻误战机,不能“出奇致胜”。”
“当时有很多人反对李世民的征伐辽东之举,认为征伐辽东劳民伤财。”
“有的朝臣就认为李世民此举是“矜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危,肆情纵欲”。”
“房玄龄、魏徵等名臣,也都认为不应该,可他们也不能拉住一朝天子啊!”
“辽东之役中唐军死伤甚多,国家财力损耗极大。”
“这不但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影响了国内政局的稳定,而且引发了西北个别少数民族的再次背叛。”
李世民:有我的原因,没有考虑好战略,但一个皇帝如何不去征服版图,哪一位皇帝又不想统一天下!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攻取辽东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就如太宗所说,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统治者来说,夺取自古以来就属于自己国家的地域,是无可非议的。”
“因此说,征东战争是为夺回本国固有领土的主权而发动的正义之战。”
“国内百姓对征东战争引发的劳民伤财、军兵伤亡的情况也表示了特有的宽容和谅解。”
“回国后,你昭告的“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
“在祭礼上,你表达了对死亡将士的哀悼和对战争失利的痛悔。”
“阵亡将士的父母也给了你回答说:“我儿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他们原谅你,“三征辽东”也是事实,增加徭役也是事实。”
蒙毅:确实并不是个明智的举动,颇有穷兵黩武的意思!
长孙无忌:当皇后去世后,陛下就变了,那时候还有魏征敢谏言,当魏征去世后,大唐就回不去了。
“李世民之所以听长孙皇后和魏征的话,是因为这两人都无私,而且说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标是开创盛世,并成为一代明君,他因此愿意纳谏。”
<div class="contentadv"> “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克制,比如说他曾在继位之初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后来杨氏深得李世民宠爱,还剩下儿子李明,但因为杨氏身份特殊,所以没有得到册封。”
“大约在长孙皇后崩逝后数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册封杨氏为皇后,魏征得知此事后就很不高兴,跑去劝说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将杨氏比作是秦国公主辰赢,要李世民不要学习晋文公和晋怀公这对叔侄,同娶辰赢为妻。”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压制住内心冲动,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从魏征去世之后,朝堂再无善于进谏之人,再加上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基本开创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满足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谏言了。”
“甚至曾因为怀疑魏征进谏是为了博取名声,而下令将其墓碑给推倒。”
“就比如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大臣们的进谏,他就没有听进去,等到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班师回朝,他常常为战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还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下令厚赏魏征家人,并重新树立起墓碑。”
“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最终将其灭亡,但唐朝的损失也很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原本还愿意进谏的大臣,后来都为了自保而不再说话了。”
“李世民晚年也有自我反省的时候,曾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说,我最近有什么过失没有,你们都说说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本想说李世民连连征战、大兴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但他们因为害怕惹恼李世民而受到处罚,结果都说李世民没有过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惠上疏极谏,且言:‘东戍辽海,西讨昆丘,士马罢耗,漕饷漂没。捐有尽之农,趋无穷之壑;图未获之众,丧已成之军。故地广者,非常安之术也;人劳者,为易乱之符也。”
“上书指出李世民的过失,李世民无以反驳,就厚赏了徐慧。”
“但是,还没等李世民改正错误,他就因病去世了。”
“可以发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的元从功臣,又是当朝重臣,连他们都不敢再进谏了,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
“由于李世民晚年不再那么积极纳谏了,导致满朝都是歌功颂德之人,这些人为了顺从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没有下线的,这也为李世民驾崩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笔。”
雍正:汉高祖为和何要大杀功臣,因为将要即位的汉惠帝生性懦弱,没有霸气王气,他怕自己死了之后这帮骄兵悍将不服管制,一旦起了异心,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在临死之前给汉惠帝扫清障碍。
明太祖同样如此,太祖最初的继承人是朱标,也是个温和宽仁的人,对朱元璋诛戮大臣很不理解,还向朱元璋抗议,朱元璋扔给他一根带刺的棍子让他捡起来,说道,我就是给你把这些刺头撸了,你以后就安全多了。
但是朱标毫不领情,结果朱标死了,朱允炆即位,燕王造反,朝廷没有一位能打仗的老臣,全是一帮书生,最终龙椅易手。
唐太宗干这事的原因,其实和两位陛下同出一辙。
李世民的继承人李治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主,起码在李世民眼里是这样的,不像他。
而李世民其他的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像他,英武豪放,可是这几个因为各种原因都不能继承皇位,所以太宗就得给李治打算打算。
尉迟将军肯定是因为兵权问题,虽然说李靖和李勣没有结党,但是能力也很强,不能不防。
(https://www.24kxs.cc/book/1655/1655321/11552656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