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物理(十一)
项羽对张良的仇恨来源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说清楚,可能是意识到。
张良美其名曰的合作,不过是把项家当做一个全能“提款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每次的方案又说不了多少,藏着掖着地根本没把他们当作是一家人。
不说一家人,起码得是一起作战的兄弟吧显然只有项家人是这么想的。
项梁和项羽在商量下一个方士找谁的时候,那边被项羽惦记着的张良也收到了消息。
消息来源不是他的情报网,这是对他来说最致命的。
这个消息,甚至是从刘邦那里知道的。
刘邦当然不会有情报网这个东西,即使是有也不是现在这个时候,怎么也得等到他加入争夺地盘的时候。
所以,这情报来源
也不是萧何,是上头一路传下来的。
关于方士们极其努力,已经有超过二十位方士成功研制出来了火药,威力还不错。
现在征集大家的意见,剑指何方。
搁这儿求策来了。
张良一看就知道,嬴政这是在学天书呢,让百姓给他提意见。
张良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只适用于天书。
换在嬴政身上是成功不了的。
一方面是提出意见需要有一定的水准,也需要有相应的胆量,朝堂上多的是看得清局势,但是没胆子忤逆君主的人,最后和王朝共沉沦。
另一方面则是,才修生养息没多天,黔首们还没过上几天的安生日子,怎么会有人支持出征。
天书的煽动性再强,大家也知道,一旦打仗,徭役也好、兵役也罢,高高在上的掌权者怎么能知道黔首的苦。
还没等沛县出问策的反应,张良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布局,到时候一旦有黔首叛变,他的人就能第一时间整合这些散兵游勇,到时候给秦朝蓄力一击。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十分之残忍,对张良而言。
老秦人支持嬴政,也就罢了,毕竟他们是铁血秦推,嬴政单推人,基本上不会反对嬴政提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可能需要用到他们亲朋好友乃至他们自己的生命去填,甘愿成为把大秦推向高峰的那个助力,即使自己看不见那一刻。
这些人张良原本就没有策反的打算,本身也没办法策反,这是大秦的根基,是他们能打败六国的根本,短时间内想要瓦解是不可能的。
要么等着嬴政把这些人消耗完,要么就只能细水长流,一点点从根里腐化,然后挖这个墙角。
张良一开始的目标就对准了和他一样原本非秦国的人,六国人对秦的归属感还没有那么强,之前的煽动就是的,有理有据,再加上充沛情感,简直是作为炮灰,阿不,作为盟友的理想型人选。
但是,谁能想到,以往还有些许惦念旧国情怀的这批人,居然没有被张良撺掇成功。
他们甚至很理智地考虑关于自己什么时候上战场合适。都想着通过秦的军功晋升的制度给自己捞点好处呢。
无他,单纯是因为嬴政都动作一直都太快了。
像是之前,天书才出现的时候,推行政策就很快,而现在更是不容小觑。
天书现在在和嬴政分析文官的选拔、录取,武将的说不定就要被放弃了。他们得趁着还没改,捞点好处,最好是能够封爵位。
也有本身就是文官的,也需要积累一下,考虑到并不一定能写对嬴政联合天书出的题目。
现在的张良还不知道以后会丢这个脸呢,布局比下棋都开心,他一边布置着要安排的人,一边一心二用听着天书的讲解。
江思瑶多讲了些许她知道的科举,理智上再怎么了解都不如亲身尽力来的游泳,比如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各项考核,那么便会掌握有一个不缺人才的结果。
至于达成“天下英雄尽在我手”就更加困难了,总管们手忙脚乱地整合人才。
有了科举制度,相当于有了一个从帝国取血用的办法,大家再也不怕自己手底下缺人了。
不过,只有科举往往并不够,毕竟不是参加科举的人每个都有机会当官,即使考过了乡试,当上了举人,也不过是有个做官的名额。
当然,再接着往下面考,考中状元是一定会吃上皇家饭的,还有榜眼、探花他们。
这点当然是真的,毕竟吧,从童生到状元,中间是需要经历最少四年,七次考试才能当上的,就看这个时间长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而一般大家都需要十年左右的寒窗苦读。
十年,放在现代就是从小学读到刚上高中,十五六岁在现代还是个还在,但是在以前已经是能用瘦小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的了。
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大抵是这样的,去除小一点的考试不算的话,先考上童生,然后经过院试、由各个地方大学政监考。这个院士是明清才开始有的,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吧读到老也是童生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学政一官,明清开始设置的,大抵是朱元璋被考场舞弊案给吓跑了,特地设置了这一官职,给科举多一份保障。
舞弊,即使是现在都在严抓,总有人自己不努力,就幻想着可以通过舞弊改变命运。
但是,即使是抄成了状元,之后总是要在朝堂上和别人见真章的,总不能别人锦绣文章,到了抄袭者,随便说什么都会赢得满堂喝彩吧
不会吧,不会吧,这么明显不会觉得很有用吧
“哈哈哈,就是那些人究竟在想写什么,肚子里一点墨水都没有,还没我朱元璋里面,送进来也没有升官加爵的细分”朱元璋可气了,毕竟,任谁刚当上皇帝,想着用科举在民间摇人,结果民间摇人摇来了一批什么本事都没有的人,还想占着位置不做事。
朱元璋那里受得了这个气直接大清洗,更是一度想要废弃科举。
不过,即使他这么惨,也不是没有用江南供养全国,所以勉强扯平。
乡试三年一次,秀才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老爷,其中第一名是解元。
关于这个中举,有一篇范进中举的文章,一方面写了中举的难度有多大,另一方面则是揭露了一个社会现状。
因为“万般皆下品”的思想,让社会对考上举人的执念,有资格去当官的执念,也是对年纪很大依旧在三年又三年的不慢。
明明可以有更大的舞台,更为健全的社会身份,但是只因为科举,一辈子都耗死在了这棵歪脖子树上,不得不说是对社会人才的浪费。
“一辈子,考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有脸进考场,不是,我真的很不理解,他们都不需要养家糊口的吗”
朱元璋不懂,朱元璋大为震惊,但是转念一想。
这样能给各行各业筛选掉一些傻子,也挺好。,,
(https://www.24kxs.cc/book/1656/1656341/1111102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