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四百四十五章 技术差距有多大?窜天猴和精确制导导弹

第四百四十五章 技术差距有多大?窜天猴和精确制导导弹


f射线是湮灭力场实验组的研究发现。

    后来f射线被单独分离出来组建全新的实验组,并直接归属军方以及科技部门领导,其目的就是把f射线当做一种区别于强湮灭力场的技术做研究。

    当大手笔投入做一种单独技术的研究,实现技术的应用自然是就是最终目的之一。

    但一直到现在为止,F射线依旧只是实验室技术。

    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设备的成本太高昂,可靠和安全性无法做评估,二则是激发需求高,而精准度过低。

    在实验直流反重力技术以及颗粒性材料基础支持下,F射线发生设备的可靠和安全性大大提升,再加上内置了微型核反应堆,F射线发生设备需要全天候24小时运行。

    几个方面加在一起,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让f射线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

    但是,精准度的问题依旧没有改善。

    f射线的激发口是无法即时调整的,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发射,就让技术显得很鸡肋。

    如果能解决了精准度问题,F射线的实用性就会大大增加。

    因为设备的笨重以及其他问题,激发口是无法做即时调整的,最多只能做到多开放几个激发口,但F射线是直线传播,可覆盖的方向依旧非常有限。

    现在就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如果能够发射扇面型的f射线,其覆盖范围就会大大增加,就像是刘云利所说,“最差也能够用在防空领域。”

    在得到了王浩明确的答复后,廖建国和刘云利都非常的激动,他们又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而且是直接增加f射线的覆盖面积,若是能够研究出来,都可以开始论证制造可服役的F射线武器。

    这也就达到了让F射线技术实现应用的目的。

    扇面型释放射线是一个技术想法,确实是很不错的研究方向,但想要真正的研究出来可是很不容易的,暂时也只能顺着想法慢慢去研究。

    他们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现在实验组的主方向是完善微米级颗粒性材料设备,才能够制造出更高强度的f射线。

    同时,他们还要配合核聚变论证的实验研究。

    实验组内一些设备也需要升级和维护,每一天时间都忙忙碌碌的,工作好像根本就干不完。

    刘云利是实验组的技术负责人、主力干将。

    他整天忙的晕头转向。

    即便如此,他也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f射线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保密技术,也渐渐的具有了实用性价值,并和多方面的研究直接挂钩。

    这就说明了技术的发展。

    作为f射线研究的元老级人物,他自然会希望F射线技术能够有更多的应用,有更多的发展。

    另一边。

    王浩觉得刘云利的想法很好,因为他并没有想过把F射线变成‘F扇面’。

    这个想法非常超前。

    ‘F扇面’是否能够成功激发,取决于强度和内部的能量支持,原来f射线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自然不可能成功激发扇面形射线。

    即便有了内部微型核反应堆的支持,是否能实现也是个未知数。

    从理论上来分析,即便是能够成功释放出来,因为覆盖面积大大增加,所影响的距离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实验组那边已经证明,F射线持续时间和内部能源强度正相关。”

    “如果是扇面,需求的能量强度就太高了。”

    “想达到释放f射线扇面的程度,设备必须要内置强能量源支持……核聚变啊……”

    王浩越发感受到核聚变技术的重要性。

    他轻轻摇了摇头,继续看起了核聚变论证相关的实验报告,汪百川已经提交了第一次实验的报告。

    汪百川的实验大获成功。

    这对于核聚变论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实验证明了氘氘反应的可行性,就同时解决了两个论证问题。

    一个是点火,一个是材料。

    虽然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但技术论证不能凭空想象,一切还是要以实验为基础。

    王浩也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充满了期待,“论证,估计要半年以上吧。”

    “再投入到设计、制造,以及后期的调试……一年,大概率完不成,两年……可能吧?”

    他有些不确定。

    当王浩正陷入思考的时候,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敲响了,他抬起头轻声说道,“进!”

    找过来的是何毅。

    何毅和王浩打了声招呼,走过来把平板电脑放在桌上,说道,“看看这个,对我们会不会有影响?”

    王浩带着疑惑看了起来。

    那是《前沿物理杂志》新一期内容,上面是国际湮灭理论组织的最新研究,他们利用对强湮灭力场进行磁干涉的研究,成功制造出脱离场力之外的圆柱形强湮灭力场。

    研究报道上还有一张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圆形灰暗空间外,多出个很突兀的圆柱形灰暗地带。

    整体来看,就像是多了个把手一样。

    报道上还出现了尤拉尹-诺沃提尼,他针对最新发现介绍道,“强湮灭力场会被磁场定向排斥。”

    “这是磁场对强湮灭力场影响的特殊现象,我们称之为‘磁干涉’。我们一直在对于磁干涉现象进行研究。”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论证以及实验后,我们成功让强湮灭力场脱离原本的场力范围,并发现它会以固定平面向外延伸……”

    “同时,我们测定场力强度也略有增加……”

    “我们在讨论后都认为这个发现非常的重要,一则关系到强湮灭力场的特殊性质,二则可能和材料制造技术有关。”

    尤拉尹-诺沃提尼没有提到湮灭科技公司,只是说起磁干涉制造外在场力,‘可能’和材料制造技术有关,但看到研究报道以后,就很能直接想到磁化材料的制造问题。

    国际湮灭理论组织制造出来的强湮灭力场,就只是急于叠加力场技术下的强湮灭力场薄层。

    薄层,磁化效应自然很差。

    如果是让材料通过强湮灭力场薄层,就不可能实现材料整体的完全磁化。

    湮灭科技公司掌握的磁化材料制造技术,让从事强湮灭力场方向研究的学者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不明白如何通过场力薄层,来大规模的制造磁化材料。

    现在……

    尤拉尹-诺沃提尼自认为理解了磁化材料的制造技术。

    通过磁干涉的方式制造出外在的范围性强湮灭力场,自然就可用于大规模磁化材料的制造。

    王浩看着报道感觉有些好笑,“他们的想法好像和我们不一样。当我们制造出这种圆柱形的外在磁场,想到的是怎么去继续延伸。”

    “而他们想到的是……磁化材料制造?”

    何毅道,“可能是因为湮灭科技公司吧,他们当然希望能够制造出高强度的磁化材料。”

    “也对……”

    王浩点头道,“如果他们能把场力提升到7倍率以上,利用这项技术确实能实现材料制造,制造一阶铁不是问题。”

    “是啊。”

    何毅点头问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他们距离发现F射线……如果走对了方向,就很近了。”

    王浩沉默了一下,摇头道,“这个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即便他们真的有了发现,和我们的技术差距也很大。”

    “我们担心这个也没用。”

    一项技术,只要存在就可能被发现。

    这都是正常的。

    他们要做的是保持技术优势,并且要不断的研究、进步,就可以一直处在领先的优势地位。

    ……

    国际湮灭理论组织的新发现影响还是很大的。

    他们在《前沿物理杂志》上发布了成果,因为成果牵扯到了‘磁化材料制造’,一定程度上,似乎是破解了湮灭科技公司掌握的技术,就大量的媒体对于成果进行了报道。

    “国际湮灭理论组织已经掌握了磁化材料制造的关键技术!”

    “磁化材料制造技术不再是秘密,下个月,国际湮灭理论组织的新设备将会试运行,他们的技术会再次实现突破。”

    “诺沃提尼:我们确定磁干涉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湮灭力场强度。这是强湮灭力场制造的关键技术。”

    “湮灭组织距离制造磁化铁材料已经很接近……”

    “……”

    大量的报道,大量的赞叹。

    一时间,国际湮灭理论组织成为了舆论焦点,好多媒体都在赞叹他们的研究,甚至有的还表示,他们在强湮灭力场发生技术上赶超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剩下的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有压力的不是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而是格鲁姆湖计划研究组织。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掌握了最高的技术,以他们的技术支持下建立的湮灭科技公司,都已经实现了磁化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制造。

    国际湮灭理论组织的技术再怎么突破,依旧只是追赶者的角色。

    格鲁姆湖计划研究组织就不同了,他们也同样是追赶者的角色,但之前可是被国际普遍看好的。

    好几个计划的负责人,都公开站出来表示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技术赶超。

    结果……

    有什么成果?

    “格鲁姆湖计划研究组织,好像还没有能制造出强湮灭力场,更别说,去做力场研究了。”

    “之前他们不是声称要赶超王浩团队吗?”

    “这个计划已经实行很长时间了,也没见他们发布过什么成果,是因为保密,还是没有成果?”

    很多阿迈瑞肯人希望是前者。

    他们希望格鲁姆湖计划取得了巨大突破,只是因为研究的保密性才不做成果公开。

    但了解研究进度的人都知道,他们根本就是暂时没有成果,最少没有强湮灭力场研究上的突破。

    阿迈瑞肯的一号决策人都有些着急,他对格鲁姆湖计划项目抱有很大希望,相信研究一定能赶超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现在一号决策人觉得不应该抱有那么大期待。

    赶超?

    不!

    就像是媒体舆论上说的,先要制造出强湮灭力场才能去研究相关的技术,否则连力场都制造不出来,还谈什么其他的研究?

    一号决策人给加莫夫-沙普利打了电话,非常强硬的说道,“加莫夫,我相信你,相信你的团队。”

    “但是,你也看到了媒体上的消息。”

    “如果你不能在三个月内,制造出可供研究的强湮灭力场,很抱歉,我无法说服自己再支持你……”

    ……

    国内。

    西部无人区,沙漠边缘。

    汪百川实验组一行人站在沙地上,看着地平线尽头上升起的灰尘和烟雾,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等灰尘渐渐散去后,他们一起乘车去了爆炸地点。

    这是第三次点火实验。

    因为布置的材料密度很低,爆炸的威力会小上很多,他们只是躲得远了一些,并没有在进入防空洞躲避。

    现在的实验就是不断寻找材料密度的平衡点,以此来测算最适合进行反应的材料密度,也能推导出容器内部的磁力强度、别人承受的能量强度和压力等数据关系。

    这个研究是可控核聚变的核心。

    只有确定了维持反应的强度,才能够有基础数据支持来论证反应容器以及相关技术问题。

    在接近爆炸地点五百米的时候,一群人下了车步行走过去。

    有个叫张恩华的研究员,走在汪百川的身边并说道,“汪主任,你看昨天的新闻了吗?国际湮灭理论组织很厉害啊,他们实现让强湮灭力场向外眼神,还确定是湮灭科技公司的技术。”

    “我也看了。”

    “确实很厉害,不过那真是湮灭科技公司的技术吗?”

    “诺沃提尼是这么说的……”

    “……”

    汪百川听罢表情有些怪异,他看向张恩华问道,“你难道从来没注意过,我们的点火技术吗?”

    “点火……”

    “强湮灭力场?”

    旁边几个人顺着话头思考着,当把点火技术和场力向外延伸的发现联系在一起,顿时惊讶的张大了嘴。

    张恩华惊呼一声,“难道……是同样的原理?具有相关性?”

    “别多说,保密。”

    汪百川摇头提醒其他人。

    其他人也知道点火技术是绝对保密的,他们能参与氘氘反应的研究,自身有资格知道一些高端保密技术,但点火技术对他们也是保密的,不断去谈论、猜测确实也不太好。

    但是,他们还是忍不住小声谈论。

    “也就是说,强湮灭力场在磁干涉下向外延伸,可能就是远程点火技术?”

    “这个也不太可能吧?”

    “再怎么延伸,还能延伸几公里?几十公里?”

    “如果真能延伸几十公里,那就不是延伸,是发射了吧?我们有了这种高端技术,而他们也有了发现……”

    “你们觉得,我们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多大?”

    “这个……”

    好几个人都仔细想了起来。

    最后还是张恩华做了个形容,“我觉得吧,就像是窜天猴和精确制导导弹……”

    “我们古代就有了窜天猴,但就只当成是一种炮仗,根本没研究其中蕴含的原理。”

    “现在他们是当成制造技术……”

    “意思都一样。”

    “……”


  (https://www.24kxs.cc/book/1662/1662127/111106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