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技术交换、一箭三雕!
O洲宇航局发布的信息,顿时引起了舆论热议,并引起了国际震动,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卫星受到反重力实验的影响,想想就知道有多严重。
如果未来发生一些争端,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用反重力装置从地面上,破坏环绕地球的卫星,先进的武器装备无法使用定位导航,许多依靠卫星的雷达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就连飞机、舰艇都会在天空、大海中,无法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
那就感觉像是回到了五十年前,再先进的武器也失去了意义。
这就是超维打击!
卫星体系非常重要的,已经遍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军-事上会受到影响不说,卫星出现问题,生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国外都认为势态很严重,他们马上行动起来,第一就是要事情,有个全方位的了解。
O洲宇航局不止是公布了消息,还把消息共享给了合作机构,其他国家也得到了详细资料。
M国拿到了全部的数据,相关的专家马上进行分析,和O洲宇航局的结论一样,他们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么卫星偏离轨道,肯定是其他原因。
什么原因呢?
如果是神秘反重力装置曝光前,事情就只能不了了之,只能归结于‘莫名故障’之类。
现在则马上想到了神秘反重力装置,他们再次派出了调查员,去和反重力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斯坦福桥大学的迈克-贝莱加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卫星偏离轨道,是反重力实验引起的,那么我们就能确定,这个反重力装置的基础原理是截断引力波。”
“只有截断了引力波,才会影响到卫星。”
“当卫星经过反重力装置的正上方时,受到的引力就会相应减小,受力骤然减小,轨道就会出现偏离。”
迈克-贝莱加尔确实是反重力的专家,他在相关的研究上非常深入,只了解大概消息,就能猜测出,反重力装置的原理,是截断引力波传导。
他的分析也引起了重视。
虽然反重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截断引力波,超导反重力也是同样的原理,可实际上,当今世界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哪怕知道超导电流内的粒子晶格,可以起到反重力的作用,也并不清楚具体原理是什么。
赵奕和李宁一起发布的超导理论,也只是进行一系列的数学分析、模型构建而已,并没有提及外在的实现反重力的原理。
现在迈克-贝莱加尔直接说出了原理,也等于是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论研究方向,他的分析引起了高度关注,好多反重力相关的人员,都建议从截断引力波方向,去对反重力进行研究。
但是,怎么研究依旧是个问题,他们几乎只能从超导入手。
相关高层部门则召开了会议,针对卫星偏离轨道时间,对神秘的反重力装置威胁性进行论证。
这是非常严峻的。
之前他们还只是惊叹于反重力的前沿研究,认为‘未来’可能会带来重大威胁,现在则是直接产生了威胁,而且是非常大的威胁。
因为他们在面对这种威胁的时候,竟然会感到束手无策。
现在就只能进行一系列的推断、评估,拿到了最终的判断结果,才能针对性的思考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
国际舆论的反应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关注神秘反重力装置,对于太空中卫星的威胁。
之前的舆论焦点一直是J-40,J-40充满科技感的外观,以及展现出的极佳性能,确实很吸引人注意,但J-40再先进也只是一款战斗机,战斗机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也许一发高性能的防空导弹,就能把‘刷帅’的J-40击落。
神秘反重力装置外表并不出众,曝光的照片甚至还有些丑陋,但它对卫星的威胁,级别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面对神秘反重力装置的威胁,卫星可以说毫无反抗之力,甚至连躲避都无法做到,就像是飞在太空上的活靶子,连一丝的安全感都没有。
两者的战略意义差距太大了。
……
O洲宇航局发布的信息,已经透露很多内容了。
反重力团队知道消息是真的,因为他们在消息公布的前一天,恰好进行了一次大型反重力实验。
这大概率不是巧合。
虽然他们一直在做相关的实验,但平均每个月能有两次就不错了,而且短暂的实验,很难真正影响到卫星,前一天刚好是做大型实验,反重力效果持续了一个小时,卫星恰好赶上的可能性并不高。
反重力团队还知道一件事--
O洲宇航局公布的信息并不准确,说是一个科研卫星受影响,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知道反重力效果,不可能影响到过万公里的卫星。
人造卫星有很多种类,放置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最低的类型属于间-谍卫星,主要是用于军-事侦察的,一般间-谍卫星高度最低,有的仅仅只有一百多公里,从而能清晰的看到地面上的一些景物。
一般的民用卫星,都是同步静止在外太空的,它的高度就很高了,差不多间谍卫星的上百倍,最低也超过一万公里。
像是一些做科研探测的卫星,主要用于观察外太空,研究宇宙的奥秘,都无法用高度来形容,而是说‘距离地球’有多远,现今最远环绕地球的卫星,能轻松超过五万公里,甚至是接近十万公里。
O洲宇航局说反重力实验影响到一颗做科研的卫星,肯定是个假消息,反重力装置团队,对装置的影响已经有了判断,甚至是相关的详细数据,距离地面超过五千公里,反重力装置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有卫星受到了‘重大’影响,肯定是距离地面只有几百公里侦查用的间-谍卫星。
这件事的影响很大。
高层召集了人员进行了相关会议,董利华就举出了相关数据,并判断说,“如果是卫星受到明显的影响,不可能是科研性质的卫星,只能是距离近的间-谍卫星。”
董利华似乎没什么说服力。
高层都看向了赵奕。
赵奕则是跟着点头表示赞同,“以现在的反重力装置来说,根本不可能影响到太远距离的卫星。”
“其实从覆盖区域就能判断了,我们的实验装置,直径只有几十米,就算升到了空中,也仅仅上千米,覆盖面是有限的。”
“如果要影响到过万公里的科研卫星,最少也要知道直径超过五百米以上的巨型装置。”
顿时就有人问道,“五百米以上能制造吗?”
其他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
虽然O洲宇航局的信息不准确,但反重力装置本身能影响卫星,在战略上绝对有重大意义。
赵奕点头说道,“扩大区域,没什么技术难度,最主要是能耗会大大增加。”
“另一个办法是,让反重力装置升到一定高度,比如,上升到两万米以上,也会对上万公里的卫星,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了,装置上升也需要大量的能耗!”
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遮盖面积的问题,距离卫星远一些,就必须要建造大型装置,距离近一些就建造的小一些。
引力波可以理解为直线传导,只要画个图差不多就清楚了。
如果装置能完全遮盖住地球,正上方的卫星立刻能脱离引力,不受控制的脱离地球。
但不管是建造覆盖更大面积的反重力装置,还是让反重力装置上升的更高,都是需要能源支持的。
一切说白了就是能源、动力问题。
显然。
参会人士对地面建造大型反重力装置更感兴趣,因为地面建造不用担心能源问题。
反重力装置的能耗大,但也只是相对的,其实高速行驶的航-母相比,装置的能耗也就不大了。
如果把装置的能耗扩大十倍,也就相当于两、三艘高速行驶的航母而已,装置并不是一直处在启动状态,建造出来就会具有威慑力。
这种讨论当然没有结果。
建造针对卫星的地面反重力装置,大概率只能使用一次,因为一次过后,对方就知道什么地方危险了。
至于装置升空……
这本来就是空中堡垒,是反重力团队一直在研发的。
当然了。
能影响到卫星运转的地面装置,几乎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适当畅想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毫无疑问的实,地面反重力实验导致卫星偏离轨道的威慑力,要比J-40出场作用大太多了。
J-40出场,充其量就是让国际知道,国内拥有最顶级的战斗机,展现一下最顶级的军-事科技水平。
反重力实验导致卫星偏离,则属于跨维度的打击。
之前根本没有人能想到,神秘反重力装置还能影响到卫星运转,国际反应也是一样的,一些针对的国家,根本没心情再进行什么威慑,而是来直接发表讲话,利用舆论来进行质问--
“为什么反重力实验会影响到卫星运转!”
“必须停止反重力研究,否则会影响到太空卫星,影响到全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
“必须给予O洲航天局赔偿,必须要对研究进行限制。”
“必须公布资料……”
反正,就是各种‘必须’,他们就好像站在了人类正义的角度,反重力似乎就成为了‘反人类’的科学。
对此国内当然不会大方承认,甚至不会去辩驳‘受影响的是间-谍卫星’,因为任何有关的说法,都会泄露一些相关信息。
比如,确定受影响的是间-谍卫星,等于是告诉全世界,反重力装置只能影响几百公里高空。
这样威慑力就小很多了。
同时,也绝对不能承认,就只是说不知道、完全没关系,因为卫星受到反重力实验研究,也只是航天局的推测而已,他们并没有真实的证据。
一些国家也想拿到证据。
比如,有影响力大的人物,就站出来表示说,“应该让国际调查组,调查一下反重力的研究,看是否是反重力实验,导致的卫星失控。”
那当然不可能。
这种说法真是‘司马昭之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反重力实验影响到卫星轨道,威慑力确实是足够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一些国家对反重力技术更加重视,也不断喊着调查、打击、制裁等口号。
国际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几天后,一条消息忽然传了出来,顿时带来了新的变化。
“《法兰社》报道,Z国拟和E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交换,反重力技术很可能会成为筹码。”
这条消息一出来,顿时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每个相关的国家都希望能得到反重力技术,他们认为神秘反重力装置含有的技术,就是打开未来科技大爆发时代的敲门砖。
现在只有Z国有相关的技术,自然就成为了‘眼中钉’,谁都不希望看到只有Z国,利用先一步的反重力研究,带来一系列的科技爆发。
只要时间往后拖上一天,反重力的研究也许就能深入一步。
如果拖上隔一年半载,天上的卫星会不会都真正成为不会移动的飞鸟?
海里的舰艇会不会都成为大型游鱼?
百年的科技积累,也比不上高维度的科技爆发,就像是二-战时期,再多舰艇、再不怕死的军-队,也不可能扛得住核-弹。
时间,不能拖了。
因为有核-弹的威慑,大型的战争肯定打不起,最多就是威慑一下,经济上制裁一下,可对于反重力研究,根本就阻止不了。
现在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拿到基础的反重力技术。
在拿到了科技大爆发的敲门砖以后,才有资格去说什么‘科技竞赛’,否则连研究的基础都没有,只能看着对手快速崛起,就是最坏的情况了。
“Z国和E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交换?也就是说,Z国并没有打算独享反重力技术?还是给机会的。”
“虽然是E国,但其他国家肯定也有机会!”
“在其他的领域,Z国欠缺的还比较多,也许我们也可以交换过来?”
一些国家思考起来。
顿时。
好多外-交官都私下里连线进行沟通,甚至是直接找到大使,询问得到反重力技术的可能。
他们知道肯定会‘大出血’,但已经做好了出血的准备,只要交换到‘科技大爆发的敲门砖’,未来研发不落后于时代,付出一些代价也值得了。
……
这是国内拟定好的策略。
反重力研究听起来很高大上,可实际上,空中堡垒没有完善前,或者说,核聚变装置没有完成前,反重力装置充其量,就只是个‘大玩具’而已。
能悬浮,还能怎么样?
因为牵扯到很多的材料技术、精细的制造技术,空中堡垒的完善工作,绝对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更不用说,作为核心的‘反重力核聚变装置’了。
‘反重力核聚变装置’,理论倒是没什么问题,但真正到了设计制造阶段,一定会碰到很多难题,尤其一些是耐高温的特殊材料,国内是没有相关技术的,牵扯到精密加工,相应的技术可能也会有所欠缺。
如果让国内单独完成反重力核聚变装置,理论、设计,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也许两年、三年差不多,但真正制造出来,用时也许会超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这主要是因为材料、精密加工相关的技术不足。
高端制造能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技术水平,就像是顶级的航空发动机,国内也只是依靠赵奕的设计才实现的反超,但在发动机的制造材料、内部工艺上,和国际最高水平,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否则WZ-A1发动机的性能,会完全超越其他五代发动机,甚至能达到六代发动机的程度。
J-40,有着最高端的设计,也是因为材料、制造技术等问题,性能只是稍稍超越F-35而已。
这就是限制的地方。
现在投入大量的经费在反重力、核聚变的研究上,依靠自身十几年也很难出成果。
十几年后会怎么样?
谁也不知道。
那么利用基础的反重力技术,交换到需要时间积累的材料和高端制造技术,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决定也获得了赵奕的支持,他比其他人更了解,反重力、空间研究的难度。
如果只是基础的反重力技术,其他国家、机构得到了技术,想要继续研究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没有更近一步的理论,短期内只能制造和国内类似的‘大玩具’。
近一步的理论,想要研究出来非常困难。
像是‘光子和空间的十三组列式’,是赵奕花费很长时间才研究出来的,他拥有着因果思维,找到问题就能得到答案,而且是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
其他人可不是这样。
如果做个比喻的话,最初始的光子反重力,也只达到了‘莱特兄弟飞机’的水平,只能制造出来飞上天而已,中间的问题有一大堆。
光子和空间的十三组列式,再包括神灵的密码,都已经有了五代战斗机的性能。
两者的差距是百年的积累。
其他国家、机构,就算拿到了基础的反重力理论,最多也只能勉强研究出空间罩,还需要碰巧研究出来,但没有相关的理论,他们根本就无法使用空间罩。
要知道,最初的空间罩是无死角密封的。
只有根据‘光子和空间的十三组列式’,才能自由的去开发空间罩,选择性让空间罩,能够在某个位置‘打个洞’,甚至可以精细到,‘洞’具体有多大,是什么形状的,等等。
总之,没有基础的理论支持,反重力的研究就需要积累,国外单独做研究,用五十年时间,也休想能使用空间罩,并以此研究出‘核聚变装置’。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肯定会投入大量的经费,每当有一点点发现,都会惊喜的喊出,“反重力研究有了大进展。”
这种技术交换的做法,不仅能换回大量先进技术,让国内的材料、高端制造技术有飞速提升,还能减少国际上针对性的压力,最后还让对手国家,陷入到投入大笔资金,却收获寥寥的科研旋涡。
一举,三得!
或许,等其他国家惊喜的发展空间罩,并以此大肆宣传的时候,国内已经利用空间罩的原理,制造出无法防御的导-弹,并完成了核聚变装置,制造出了真正的‘空中堡垒’。
空中堡垒可不止拥有了天空威慑,还可以真正针对性的打击太空卫星。
到时候……
国际形势就会完全逆转!
(https://www.24kxs.cc/book/1663/1663595/68539874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