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美国参战(十)
1941年12月1日召开的苏共政治局会议开始前,与会的委员们都比平时早到了一点。大家偶尔低声谈论着,不时看向神色严肃的商贸委员阿廖沙。
过去近20年中,中苏贸易都采用挂账型模式。不管贸易额度是多少,中苏两国都不向对方支付钞票或者贵金属。只是每一个季度都会根据贸易量进行账目上的计算。只有遇到苏联从其他国家购买设备物资的时候才才会单独提出要求,要求中国以某种外币进行支付苏联对华贸易的顺差。
早上8点,政治局会议开始。最先发言的是政治部的委员,委员介绍了最近的思想教育进度。接下来是红军领导人发言,介绍了1942年的军事建设目标。
苏共政治局都很清楚距离苏联参加战争的时间越来越近,听得非常认真。第三个5年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强大的苏联红军。以陆军来说,坦克数量将达到3万辆。其中KV重型坦克将达到3520辆,T34中型坦克数量为11780辆。空军扩张规模更大,将达到每年生产3万架各型战斗机的生产能力。
到现在为止,苏联的运气看起来相当不错。避开了欧洲战争的影响,获得了稳定的发展时间。虽然纳粹德国在西欧战役中表现出的战斗力震撼了苏联红军,令红军将领们感到胆寒。但是纳粹德国的成功也证明了苏联红军的建军思路没有错。第三个5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将完成一支规模远胜德军的军事力量,其战斗力也将能够与德国全面对抗。
等前两个部门报告完毕,就轮到商贸委员会的委员阿廖沙做汇报。商贸部在任何国家都是很重要的部门,却绝非最重要的。工业国的生产规模巨大,其中用来贸易的部分比例很低。而阿廖沙委员之所以能够第三个发言,是因为苏联很需要与中国的贸易。
苏共中央这些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运营经验,虽然政治局已经不会谈及中苏贸易对于苏联的价值,但是越来越多的委员看清了事实。苏联近60%的轻工业品都是从中国进口,最新的轻工业品中85%都来自中国。
这些年苏联国内矛盾快速好转,这固然是因为苏共的粗暴作风正随着管理经验的提升而得到一定扭转,但是政治局委员很清楚,当苏共不再用征收而是用充足的轻工业品满足人民需求,才是消解矛盾的真正原因。
在苏共内部的报告中认为,哪怕是被认为“最反动的苏联农民”也不是不肯卖粮,而是不肯被直接征粮。民用品供应的越充足,苏联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越高。
现在委员们关心的是每年年底都进行的中苏贸易会谈,在中国开战的情况下,苏联政府的确很担心中国商品的供应量。
阿廖沙神色严肃的介绍起最新情况,“我们已经向中国提出将1942年交易额提升30%的要求,中方完全接受了这个贸易额。并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也没有提出涨价要求。”
此言一出,不少比较懂苏联经济的政治局委员都松了口气。而负责军事工作的委员则盯着阿廖沙委员,等着他的继续介绍。
“……我们提出的要求中,普通卡车进口量提升2倍,重型卡车数量进口量提升3倍。都得到了满足……”
负责军事工作的委员们神色都有点变化,他们或多或少的怀疑起中国的承诺会不会实现。
阿廖沙委员并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介绍了主要贸易数字。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对苏联的轻工业品以及热带产品的供应量全面提升。天然橡胶的销售量增加了7倍之多。光看数据,中国貌似非常有信心完全掌握东南亚地区的橡胶园。
苏共委员们既不相信,也不否定。大家都是见识过大场面的领导者,一切都只能等着具体发展。也有人稍微发散了一下思维,如果中国政府真能完成贸易协议,就证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轮到莫洛托夫发言的时候,这位胖乎乎的外交委员会委员介绍完欧美各国都在频繁与苏联进行外交联系的现状,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总结,“现阶段,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外交封锁貌似已经被打破。但是外交人民委员会认为,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局面。因为西方国家的所有联络都是为了让苏联对华宣战。一旦苏联拒绝,这些西方国家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西方国家也都解除了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但是这些政策改变的实际意义非常有限。因为西方国家也没有足够的商品与苏联进行交易。已经达成的贸易协议的贸易额非常小。”
这些事情并没有让苏共政治局委员们感到意外,大家都静静的等待着莫洛托夫介绍与芬兰的外交谈判。
莫洛托夫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稳定了片刻情绪才尽量平静的说道:“芬兰外交部在会谈中表示,他们并没有参加任何针对苏联的军事同盟的打算。之前与同盟国的接触都是为了通过和平手段避免战争的威胁。”
此言一出,政治局委员们大多露出了不屑的神色。《真理报》负责人布哈林甚至用嘲讽的语气说道:“如果想维护安全,就应该与苏联达成军事同盟。”
这话引发了不少同意的反应。斯大林用一贯的冷静看着布哈林,心中觉得布哈林有点飘了。
1928年,布哈林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布哈林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苏联的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当时反对斯大林政策的政治局委员不止布哈林一人,而且随着中苏贸易,布哈林主张发挥比较优势的观点在斯大林的政策中得到了落实,布哈林就从斯大林的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又因为并未发生刺杀基洛夫的事件,所以布哈林并没有被处决,依旧在政治局工作。
斯大林之所以觉得布哈林有点飘了,完全是因为布哈林在阐述比较优势的时候不免替他自己吹嘘的一下。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成功是斯大林领导的苏共的成功,布哈林只是苏共的成员之一,比较优势的成功是苏共团结工作下的成功,而不是布哈林的成功。
不过这种自我意识膨胀的事情还没有触及斯大林的逆鳞,所以斯大林问道:“布哈林同志,你认为芬兰选择与同盟国合作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布哈林最近刚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既然斯大林问起,布哈林自信的答道:“芬兰在过去20多年中始终在强化芬兰民族的概念,强调芬兰与俄罗斯并非一个民族。这种民族宣传的结果就是人为割裂芬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通过民族主义叙事来构建认同上的壁垒,是资本主义政权的管用手段。”
听到这里,斯大林微微皱眉。为了让心情平静下来,斯大林点起了烟斗。因为沙俄时代存在太多民族反抗的案例,苏联对于民族叙事的理解很深刻。以第三次灭国的波兰为例,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两次复国,完全是因为波兰在被瓜分后始终有一批波兰知识分子坚持进行波兰民族的宣传。其核心就是波兰民族与俄罗斯、日耳曼完全不是同一个民族。这种坚定的民族认知使得波兰能够维持下来。
按照布哈林的说法,芬兰在过去20多年中始终强调芬兰的民族性,进行与俄罗斯的历史切割。芬兰的历史并非是俄罗斯民族的一部分,而是芬兰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史。
这种观点并没有问题,只是斯大林从中感觉到浓浓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味道。这是中国对于民族的阐述模式。
斯大林虽然不喜欢学术上的中国味道,但是斯大林也知道布哈林这么说的目的并非是炫耀中国学术理念,而是表示了强硬的态度。
果然,布哈林接着表示,如果任由芬兰继续他们的民族主义宣传,只会让芬兰完全拒绝其再次成为俄罗斯大家庭成员的可能性。
话说到这里,的确是杀气腾腾。如此强硬的态度并没有引发苏共政治局委员们的反感,俄罗斯人当然希望完全继承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尤其是只剩下芬兰这一个国家还继续流浪在外的当下。苏联虽然还没有力量完全恢复俄罗斯曾经的势力范围,但是完全拥有收回芬兰的实力。
因为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有绝对自信,针对芬兰的讨论并不显得杀气腾腾。苏共委员们普遍认为有必要与芬兰仔细讨论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的必要性。保护芬兰只需要苏联一个国家就够了。
斯大林总书记并没有立刻表态。现阶段想为芬兰提供保护的可不止苏联,德国已经与芬兰国内除了芬兰共产党之外的各个政党接触。而且斯大林也有一个担心,就是在即将召开的同盟国领袖会晤将讨论芬兰问题。
斯大林没有猜错,希特勒正在与戈林等人商讨芬兰问题。在会谈中,戈林与鲁道夫·赫斯都反对支持芬兰。支持芬兰就必然与苏联为敌,随着英德媾和,德国遭到的贸易封锁终于被解除。因为西欧战役的原因,南美各国都很乐于和如此强大先进的德国进行贸易。戈林并不想破坏德国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和平。
鲁道夫·赫斯则是继承了他老师卡尔教授的地缘政治理念,认为德国应该与苏联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遥远的芬兰而与苏联交恶甚至是开战。
希特勒听完这两位忠心耿耿的追随者的看法后笑着摇头,“戈林,鲁道夫,英国与美国都十分忌惮德国。想维持德国现在的贸易,就必须让这两个国家相信德国不仅无害,反倒是有利。”
戈林没能立刻理解希特勒的想法,鲁道夫·赫斯则皱眉思索。考虑片刻,赫斯依旧不能接受希特勒的看法,“元首,我认为没有必要与苏联开战。”
希特勒看着不畏死亡也要飞去英国促成和谈的赫斯,决定还是要解释一下,“赫斯,如果苏联因为芬兰而与德国开战,我们不仅能够得到英美的支持,更有机会夺取苏联西部的资源。到现在为止,德国的航线依旧被英美威胁。如果想完成干年的帝国,苏联西部的资源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
鲁道夫·赫斯完全能理解希特勒的想法,可一想到苏联的强大,他依旧没办法完全认同希特勒的判断。德国的力量足以保护自己,想击败苏联却还是太吃力了。
反倒是负责经济工作的戈林此时已经想明白了希特勒的思路,这位帝国元帅神色中都是兴奋,“元首,如果是苏联主动对我们发动进攻,我认为德国必胜!”
见到说服了戈林,希特勒又看向赫斯,“赫斯,你还是不同意么?”
鲁道夫·赫斯答道:“元首,我想见一见卡尔先生。”
“不用去见。我已经邀请卡尔先生过来,他就在隔壁。”希特勒说完,对自己的秘书马丁·鲍曼吩咐了两句。
很快,出去的马丁·鲍曼回到了办公室,身后跟着卡尔教授。
卡尔教授走到了众人面前,先向希特勒问候,又与众人打了招呼。随即,卡尔教授说道:“元首,我认为德国如果想与苏联开战,必须调整地缘政治理念。”.
(https://www.24kxs.cc/book/18/18487/10943873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