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文明破晓 > 第664章 友邦惊诧论(七)

第664章 友邦惊诧论(七)


      “俄国通过引进技术与从中国大量进口,解决了轻工业品匮乏的问题。”沙赫特解释完苏联的解决办法后,静静的等着希特勒提问。这是一个需要些经济学知识才能理解的问题,沙赫特不愿意主动讲太多,而且沙赫特认为希特勒的经济知识也没到达经济学专家的水平。

      希特勒认真的思考着,并没有立刻开口。就当沙赫特以为希特勒会沉默更久,没想到希特勒竟然开口了,“我认为苏联只靠出口原材料,没有办法满足这么多的进口需求。”

      沙赫特心中轻松了不少,能有这样的理解也算是马马虎虎,至少可以继续谈下去。如果是简单认为苏联资源丰富,完全可以靠出口原材料来满足出口需求,这就没办法讨论现实。

      “元首,苏联现阶段并非不能自产轻工业品,他们在进口中国轻工业品后,也会从中国进口相关的技术与设备,自己建厂。即便是产能最差的轻工业品,苏联的自产率也有50%以上。只有苏联实在觉得不重要而且交易额度不大的轻工业品,苏联才基本靠购买。

      即便如此,苏联的原材料出口也并不能满足贸易需求。就我们所知,现阶段苏联真正对中国出口的大头是重工业品。苏联大量向中国出口生铁,以及发电厂设备。尤其是发电厂设备,虽然是从中国进口的技术,苏联反过来向中国大量出口机组设备,有效的平衡了进出口的缺口。更重要的是,苏联在重工业领域的产能也随之持续提升。”

      希特勒听得出,沙赫特其实是想劝说自己也与苏联进行此类合作。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希特勒并不打算急哄哄的立刻做决定。但沙赫特接下来的话让希特勒不得不动心,“元首,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苏联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准备到1939年前,一同新建超过200座火电站,其装机功率都超过200兆瓦。中国受制于法国的压力,不可能与德国进行合作。但是苏联并不在意法国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够与苏联合作,实际上就加入到这个大市场中。如果合作成功,就能看到中国的态度。”

      500座火电站意味着天量的设备,在建设完成后,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维修替换部件。希特勒并不想提升苏联的工业实力,但是这样巨大的订单意味着巨大的收益。德国当下正在拼命建设军工,自己也需要大量的电力。如果能够出口大量设备,获得的资源也能够满足德国国内工业需求。

      希特勒站起身,背着手在屋里走了几圈,已经下了决心,他转向沙赫特,“你认为苏联会同意这么做么?”

      沙赫特觉得有戏,按捺住内心的冲动,冷静的答道:“元首,苏联已经派人与我们见面,表达了希望能够进口重工业设备的态度。”

      “那就试试看吧。”希特勒做出了决定。

      沙赫特立刻站起身准备去应对此事,却听希特勒又问道:“沙赫特,你认为中国经济真的有这么强大么?”

      希特勒提出的问题也一度是沙赫特非常在意的事情,中国人口众多,有着快速轻工业的基础。苏联靠了海量的轻工业品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沙赫特不仅能理解,更觉得顺理成章。但是重工业需要的是海量的受教育人口,一座200兆瓦的火电厂就需要几十上百的工程师。如果中国拥有200座火电站,就意味着需要2万名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师。

      好在中国与德国进行了教育体系方面的交流,沙赫特通过这条情报来源研究过中国的教育体系,其结果令沙赫特很是惊诧。

      何锐1915年到东北后,就开始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建设,其艰苦程度让沙赫特想起了普鲁士百年前的强制义务教育早期。东北政府财政预算中,用于教育的预算就达到了8%。

      到了1925年,何锐建起了统一的中央政府后,中国同一年级的理工科在校大学生数量就超过了3万。之后的8年中,中国大办教育,每年理工科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以20%的速度在增加。到1933年,中国新入学的理工科大学生数量达到了13万人。

      1937年,这13万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中国新招收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大概会达到26万。为了能够给这些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中国政府通过建立亚洲国际法庭时搭建的人脉,广邀各国的教授到中国讲学。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只是谈论数量而非质量的话,中国能够为其重工业提供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

      沙赫特答道:“元首,我认为10年内,中国会成为很强大的工业国。但是中国工程师的素质很可能有些夸大。在当下,中国的工程师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应该比中国宣传的水平差很多。”

      这不是沙赫特故意贬低中国,沙赫特是根据他对德国工程师发展的经验去套中国工程师的水平。但看现在的表现,中国工程师的水平好像与德国差不多,应该比德国工程师差一点。可这种对比并不正常,工程师们靠的是积累。德国几十年的积累,中国不过20年积累,两国工程师水平相差无几的话,从正常规律来看,不正常。如果用纳粹的种族理论去解释,那就更不得了。

      纳粹的种族理论认为,德国因为种族优越而先进强大。中国短时间内就更先进更伟大的话,岂不是说中国的种族比德国更优越更强大么?

      沙赫特本人对这套种族主义理论没兴趣,所以他根本不提这个茬。

      希特勒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苏联,此时听沙赫特认为中国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值得怀疑,心中也得到了一个慰藉。根据德国的调查,苏联工程师们的数量有限,实力也不如德国工程师。中国工程师也是一群只会靠吹嘘的菜鸟,德国东方的压力就不大。而且这些虚假宣传正好可以被德国利用,用来恐吓英美两国。

      结束了与沙赫特的会面,希特勒的秘书送来了里宾特洛甫回国的消息。希特勒对于里宾特洛甫这么快回来的消息并不意外,让秘书通知里宾特洛甫,希特勒准备和他共进晚餐。

      眼看时间快到了吃饭的时候,希特勒没有继续处理工作,而是思考其世界的局势。东方的苏联正在不断强大起来,未来必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敌人。德国科学院院长卡尔教授最近提出的地缘政治建议中,认为可以建设柏林-莫斯科-郑州轴心国。这个轴心国一旦建成,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岛,与昂撒力量对抗。

      希特勒认为这个看法过于一厢情愿。俄国与中国虽然有庞大的国土,但是实力太弱。而这两个国家一旦真正强大起来,德国没有力量与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抗。

      德国的能够选择发展方向只有先统一德意志,进而将德意志地区统一起来,形成能够与世界任何强国对抗的强大势力。想完成这样的理想,德国自己先要迅速武装起来,进而击败法国。

      如果现在的德国还拥有第二帝国的实力,希特勒认为德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样的战略构想。可现在的德国已经被凡尔赛体系打击到体无完肤,根本无力发动战争。当务之急就是用尽手段获取发展的资源,而且德国要做好战争时期被封锁的准备。威廉二世当年的错误不仅是两线开战,德国的工业过于依赖世界贸易,导致战争开始后没多久,德国的很多物资就出现了匮乏的问题。希特勒决不能重蹈覆辙,除了要竭尽全力避免两线开战之外,还要事先囤积足够的物资。

      这对于现在的德国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工作,希特勒再次发现,沙赫特的想法没错,哪怕是暂时增加了苏联的工业实力,也要尽可能通过苏联与中国的大型火电站建设,完成德国的工业积累。

      正在想着要面对的局面,里宾特洛甫到了。面对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并没有隐瞒此行的过程。当然,隐瞒也没用。现在国家高层的见面都有会议记录,何锐说了什么,里宾特洛甫说了什么,双方都会记录下来,还会互相交换记录。

      希特勒并没有责怪里宾特洛甫,他派遣里宾特洛甫前往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大概知道无法达成目标。中国构建出来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中国非常有利,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这样的局面。反倒是何锐提供的那个名单,让希特勒有些兴趣。看过名单上的人,希特勒大部分都不认识。根据里宾特洛甫的解释,这些人都是德国学术界里面的犹太人,已经遭到了清退。

      这些人虽然被清退,但是他们的确是学术界的大佬。让他们随便出国,就会成为其他国家的学术助力,所以德国方面也限制这些人离开德国。

      希特勒本来不想为这些人费心,但是想到与沙赫特关于中苏两国的火电站建设计划,希特勒突然就有了想法。既然中国人想要这些犹太人,那就得付出代价。如果德国与苏联之间在火电站上进行合作的话,中国要是提出反对,这些人正好可以成为交易筹码。

      正在考虑此事之时,里宾特洛甫又说道:“元首,我有个关于中法关系的看法。”

      “你辛苦了,先吃饭吧。”希特勒温言道。

      里宾特洛甫心中一阵激动,连忙答道:“愿为德意志伟大事业效力。”

      希特勒点点头,“我相信你对于我们事业的忠诚。”

      饭菜上的很快,因为希特勒本人不抽烟,不喝酒,也基本不吃肉。他的饭菜只是一个面包,一份蔬菜,一份汤,一个苹果。既然元首的伙食都这么简单,里宾特洛甫当然也没什么丰盛的饭菜。

      两人很快吃完了并不多的食物,里宾特洛甫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中法的准结盟中,法国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中国抨击德国,降低中德两国的外交等级,是中国政府向法国示好的方式。但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国自然不甘心被法国主导,所以中国提出反对种族主义的观点,也是为了给恶心法国。论种族主义迫害,里宾特洛甫认为,法国比起德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坚持反种族主义的真正原因。

      希特勒则听了里宾特洛甫的分析,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他也没有提出反对,毕竟中国太远了,而且中国只要强大起来,就会很自然的挑战太平洋地区的秩序。虽然英国认为,中国主导的东亚秩序是对凡尔赛体系的“有益补充”,但是希特勒不这么认为。

      以欧洲传统的政治理解,双方力量对比完全失去均衡之后,强大远东迟早会对东南亚等殖民地动手。英国不管怎么喊,其目的无外乎是暂时稳住局势。想到这里,希特勒突然觉得把中国需要的那些专家丢给中国也不是坏事,中国发展的越快,力量对比就会更早失衡。一旦英国再次被迫与中国爆发战争,德国的机会就来了。而且在失衡之前,德国还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最妙的是,太平洋力量的失衡不仅会让英国在海外投放大量实力,更会将美国也拉下水。

      威廉二世之所以战败,很大原因也在于美国参战。德国发动的皇帝攻势最终是被大量美军遏制住的,如果没有那几十万生力军,德国完全有能力打进巴黎。如果英美这些昂撒国家先与中国领导的东亚地区打起来,德国可就轻松多了。

      英国的力量投放海外,法国只能靠支持波兰来遏制苏联。以法国的国力,就再没有力量来遏制德国。如果法国依旧将打击德国作为首要目标,法国就只能选择与苏联缔结军事同盟。如果法苏军事同盟出现,希特勒就能在睡梦中笑醒。

      凡尔赛体系除了要遏制德国,还要对抗苏联。法苏军事同盟,意味着凡尔赛体系事实上已经崩溃了,而德国只要以此为理由,就可以要求英国对德国扩军全面松绑。而且法国也不可能得到欧洲与美国的谅解。苏德军事同盟,本就是对英美的背叛。

      想到这里,希特勒脸上甚至有了一些笑意。里宾特洛甫搞不明白希特勒到底在想什么,正考虑要不要询问,就听希特勒说道:“里宾特洛甫,我希望你接下来就与英国就世界裁军进行讨论。”

      里宾特洛甫一愣,片刻后便答道:“元首,我认为当下的世界裁军,最好能够按照德国现有的军力标准进行裁剪。”

      希特勒知道里宾特洛甫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方法,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陆军数量不能超过10万,还不能拥有重型武器,以及潜艇飞机等武器。如果世界各国真的把军队数量降低到德国的标准,和实际上解散军队没多大分别。各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只要这些国家都拒绝,德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求接触对德国扩军的限制。

      当下的要点不是德国到底扩军到什么规模,而是德国可不可以突破法尔赛体系对德国的限制。只要限制被打破,德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来扩军。

      里宾特洛甫更是强调,“元首,德国能够扩军的数量,也就是我们拿来与英国进行讨论的数量。”

      面对这样能干的家伙,希特勒非常满意。

      意外之喜接踵而来,几天后,沙赫特转达了苏联的看法。苏联表示,愿意与德国在大型火电站制造领域进行合作。现在苏联就有一批设备需要精密加工,苏联愿意用原材料进行交易。

      希特勒乐见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德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原材料。德国原本就不够强大的金融业在战后更是遭到了重创,现在对外金融交易得走其他国家的金融渠道。如果走英美的渠道,很可能就会被刁难。如果走法国的金融渠道,只怕会被法国立刻扣下这些资金,逼着德国用这些钱还债。现在的欧洲,能够稳定提供大量原材料的国家只能看苏联。苏联用原材料还债,那可太好了!

      苏联方面得到德国干脆利落的回复后既高兴又意外,高兴的比例更大。不过当斯大林总书记向基洛夫询问,中国会不会因为工业实力不足而突然停止合同?政治局委员基洛夫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借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苏联大量购买技术设备,使得苏联工业突飞猛进。可在经济危机爆发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用数倍于苏联的引进规模,从全世界引进技术与设备。

      苏联自己吃下了这么多技术与设备后,发现自己的工程师不仅数量不足,实力也大大不足。想彻底消化吸收这些技术所需的时间比原本的计划中要长。所以苏联采取了直接引进成套设备的方法来提高效率。

      何锐所继承的中国,其工业实力不如沙俄。为什么中国好像完全没这方面的问题,任何技术与设备到了中国之后很快就被中国所掌握。苏联方面负责工业的领导干部们对此也颇为不解。

      基洛夫现在就被任命负责苏计划委员会的主席,他也没办法向斯大林同志做出皆是。现在的苏联已经减缓了引进技术的速度,把力量都用在消化吸收上。这就导致了苏联原本计划中要开工的一部分工厂暂缓进行。基洛夫不太能确定,斯大林总书记想问的到底是中国有没有能力履行合同,或者是想含蓄的表达对苏联暂停扩产能的不满。

      最后,基洛夫说道:“总书记同志,我认为工业部门应该坚定不移的执行更新的计划。”

      斯大林总书记听基洛夫这么讲,满意的点点头,“基洛夫同志,苏联工业发展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现在的任何停顿,都是对苏联的工业建设的犯罪。我们不能允许这样的犯罪!”

      基洛夫知道苏联当下到底多么缺乏工程师,但斯大林总书记已经这么讲,基洛夫也只能表示支持。为了让斯大林同志放心,基洛夫仿佛开玩笑一般的说道:“那些不能完成任务的厂长,必须判刑,送到西伯利亚去。”

      斯大林对于基洛夫的回答很满意。作为总书记,斯大林当然知道现在苏联遇到的问题,工厂因为缺乏足够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出现了很多安全事故。但斯大林坚定的认为,这样的问题一定可以通过更严厉的管理来解决。

      但不管管理多么严格,首先得有可管理的对象。停下建设步伐,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倒还耽误了发展。基洛夫能够坚持现在的政策,就意味着基洛夫是合格的未来接班人。


  (https://www.24kxs.cc/book/18/18487/10964152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