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东方之行(下)
汕头于1860年被迫辟为通商口岸,沦为欧美殖民者掠夺中国财富、华工出洋做苦力的一大跳板。
汕头地处韩江和榕江出海口,“扼商彝出入之冲”,自然条件优越,很快吸引了英美,法,日等列强纷至沓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清政府被迫承认了华工出国合法化。
(当时的《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准许中国人赴英法殖民地和外洋做工)
至此,华人出国所有来自清政府方面的最大障碍消除了。
西方人口贩子更披着“合法”的外衣,在汕头设立“招工局”,招募契约华工,掀起了掠夺廉价华工苦力的高潮。
所谓“契约”,即愿意卖身移民的人与“招工局”商定工作条件和一定地点、期限,双方同意之后所订立的合同。
形式上虽有合同,事实上契约一经订立,买方便把卖方当成“猪仔”任意摆布。
买卖华工,如同在牲口市场买卖牲畜一样。
在所有列强中,英国是最早在汕头设立领事馆的。
领事馆的位置在汕头市礐石海地区,乃是一栋典型欧式建筑。
整体包括主楼、附楼、工人楼和后花园,总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
石锦堂来到这里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些英国人真的挺会享受。
兴建这里时,据说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从英国运来的,总造价是38014英镑。
虽然众多列强(13个)都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但是真正派遣领事的没多少。
比如英法两国就共用一个领事数十年,到了1906年,法国领事馆才单独开馆。
德国、丹麦、挪威、瑞典四国也曾共用过领事。
这些国家设立领事主要作用就是贩卖华工,像英法美荷是最多的。
另外,也是为了促进本国工业品入华倾销。
据记载,经汕头出入进出货物的价值1860年为610万关平两。
1880年为2128万关平两,1890年为4403万关平两,1910年为5401万关平两。
逐年递增的不光有贸易额还有贩运华工的数量,欧美列强通过汕头这座商贸大港对清国双重吸血。
英国人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招工局是1862年的德记洋行。
但是贩运华工规模最大的是1888年荷兰人设立的元兴洋行。
这家洋行拥有可运载200人的直航轮船,每月数次穿行于汕头与荷兰殖民地即尼日里(印尼)之间。
殖民者在潮汕掠夺的华工,英国主要运送到新加坡、槟榔屿。
并以之为转运站,分送到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北婆罗洲等地去开垦甘蜜、橡胶等大种植园和矿山。
还有的,会被贩卖到圭亚那和悉尼等地。
据统计,仅1876年~1898年的二十二年间,从汕头被运往荷属、英属东南亚殖民地的契约华工有151万多人(《掲阳县志》)。
……
汕头的契约华工买卖兴起的早,产业链也最为完备。
一般情况是“猎头人”负责搜捕、拐卖、掳掠“猪仔”,再卖给华人“猪头”。
起初很便宜,几先令到十几先令就能买到一个壮年猪仔。
后来抓捕的难度越来越大,价钱也涨到了2镑左右。
而华人“猪头”卖给洋人招工行一般要到5-10镑一个人,运到海外的运费一个也就1-2镑。
也就是说,一个成年华工运到海外成本最多14镑。
以石锦堂给英国人购买移民的费用,这其中的利润已超过一倍了,换奴贸易的利润将会更高。
这也是英国商人威廉.斯菲尔德不愿意放弃和西南非洲做贸易的原因。
石锦堂也是到了这边,才知道贩卖人口的利润居然如此之大。
借助英国领事馆的帮助,南华公司同清国惠嘉潮兵备道台衙门行文,交涉过后获准在礐石海区兴建了一座商馆。
专司负责南华公司的商品贸易以及招募契约华工事宜。
这边的事情十分重要,石锦堂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交给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同学刘家照更为合适。
这位同学原时空从清国到民国都是政府官员,行事周密灵活,可以交托重任。
他们这批留学生自从去年九月份被清国勒令回国后,被关在上海的一家旧学堂里软禁了小半年。
1月底的时候才放出来,刘家照获得自由后就立刻打电报给鲸湾那边,鲸湾又给香港这边发电报。
香港又追到汕头这边,最终石锦堂和刘家照联系上了。
联系上以后,石锦堂就交给了刘家照一个任务。
就是去他的老家鲁省济宁州找找他的“家人”。
虽然穿越了这么久,但是石锦堂从没有和原主的父母有过联系。
之前可以用保密当借口,如今他到了清国,再不联系就说不过去了。
刘家照已经接令行动快1个多月了,应该快来了。
石锦堂一边在汕头监督商馆的修建工作,一边让人招了两个老中医过来。
招老中医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为了配药。
配制的自然是对热带地区,以及非洲原始环境都极为有效的清凉油。
这种药油在原时空,要到二十世纪初才会被福建人胡文虎发明出来。
他此次到清国这边,也是因为这种药油的原料在清国这边货源足,价格又低廉。
而比清凉油更加厉害的风油精,暂时不太可能“发明”出来了,因为风油精涉及到合成香汀油。
以这个时间段,化学方面最前沿的水平,应该也不太能弄懂这里面的奥秘,只能放到后面再说了。
清凉油主要成分是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油、石蜡。
这些油汀类原料大多是现成的,至多稍作加工就能充当原料。
难点在于各种材料的比例,这需要专门的人调配实验。
石锦堂的先知优势加上老中医的丰富经验,一个月不到就制作出了大批成品。
石锦堂让石明等人尝试一下,确定有效后,立刻吩咐南华商馆的人大批量采购原料。
采购来的原料带一部分回西南非洲,一部分留在这边继续生产。
这种药品将会是汕头南华商馆的拳头商品,既能打响招牌又能赚钱,双赢。
这样每次运送移民时还能带一批产品和原料回西南非洲。
这种药品耗费不高,但是疗效显著,实乃是居家必备的良药,成为爆款指日可待!
南华商馆的招工并没有对汕头这边的华工市场造成多大反响,毕竟他们一次也带不了多少人。
刘家照在四月底的时候终于赶到了汕头,同时他带回了一个噩耗。
石锦堂的老家-鲁省济宁州嘉祥县赤湖镇石家,在丁戊奇灾(1876年-1879年)年间遭了荒再加饥民冲击,人丁俱都死绝。
闻言之时,石锦堂当即“昏倒”。
吓得石明等警卫把石锦堂团团围住,赶忙叫来了帮着研究清凉油的老中医,帮着扎了两针,石锦堂才缓缓醒来。
继而放声大哭,如此“恸哭”了三天,石锦堂才走出了屋子。
亲卫之人俱都神情哀婉,生怕石总想不开再有个闪失。
石锦堂这几天功夫虽然“神情憔悴”,但精神还好。
他缓过来了!
他把“父母亲族”的牌位都安放好了,就带着人登上了“金山镇号”。
“金山镇号”额定载人655,在汕头装载了700名华工。
又在香港装载了200名警察局抓捕的“重刑犯”,以及柳银环、曹雄的戏班子后开始返航。
求追读,收藏,推荐票,投资,谢谢!
感谢书友lostdevil、书友20171128222350477、20170730111135945月票支持!
(本章完)
(https://www.24kxs.cc/book/2637/2637319/1111102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