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玉券


朱高炽握着玉佩,在御案的墨汁中轻轻一蘸,接着慢慢抽出,从袖中取出一方丝巾,轻柔地印上了玉佩的图案。

  “皇祖父,您看。”

  朱高炽一边递上丝巾,一边开始解说。

  “设立驿站账房收取信函费,只会使驿站机构过于庞大,对高层官员查核账目造成困扰。因此,我途中忽然想到,应将收费与运输分离开来。”

  实则,这是孔明先生的智慧,防止贪腐的最佳策略,便是让资金流动透明化,而这需要简化交易过程。

  朱元璋接过丝巾,心中一动,深知孙子此举旨在防止贪腐,脸上的笑意愈发深浓。

  “各位或许对此有所困惑,容我详细说明,这玉佩印记的作用。”

  “此印记源自皇祖父的玉佩,其权威毋庸置疑。所以我设想,让此类印记成为驿站的通用凭证,百姓只需购得此印记贴于信封,即可交予驿卒。”

  “我将其称为‘玉券’。”

  朱高炽指着朱元璋手中的丝巾,随口命名。

  朱元璋先是一愣,旋即开怀大笑,孙子的思维果然独特,这样的创意唯有他能提出。

  “防伪之事,就交由工部负责。既然作为货币,我相信工部有能力制作出防伪效果。”

  “陛下请放心。”

  工部尚书闻言,自信一笑,向朱元璋保证。

  见孙子已将一切安排妥当,朱元璋感到一阵轻松,倚在龙椅上,嘴角上扬,笑容灿烂得几乎看不见牙齿。

  身为皇帝,自然期望国家强盛,赢得民心,流芳百世。这用玉券作为朝廷信物的策略,实际上在无形中增强了朱元璋的威望。一旦以他玉佩为模样的玉券流传开来,大明乃至藩属国的百姓都将了解他的举措,这与后世某些国家将杰出人物印在货币上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子殿下,这玉券的价格该如何设定呢?”

  工部尚书接着问。

  “既然是供百姓使用,价格不宜过高,两文钱即可。不过,各位切莫以为定价过低,我大明每日书信往来超二十万,即是四十万文,不妨算一算,一年能带来多少收入。”

  闻言,户部尚书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作为财政专家,他略加计算便知这笔交易的效益何其可观。

  四十万枚铜钱换算成白银,便是四万两之巨,几乎等同于一省一月的赋税总额。

  "然而,玉票应有等级之分,依据传递速度设定,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此事由你们户部来定夺。如能一日内送达,收取二十两也合情合理。"

  "皇祖,此项服务旨在满足权贵阶层,他们不吝金钱,我们可将价位设定在他们的承受边缘,如此利润才能最大化。"

  见户部尚书沉思计算,朱高炽缓步回到朱元璋身边。

  "好孩子,你把大明朝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了啊!"

  朱元璋开怀大笑。

  "再者,若透露玉票源于皇祖的玉佩,相信那些文人墨客会争相购买。"

  朱高炽想了想,又瞥了一眼刘三吾,接着说。

  刘三吾望向朱元璋手中的手帕,内心也默认了他的提议。

  "此外,玉票还需按重量和距离精细划分,毕竟有的商人携带重达千斤的货物,不能一概而论。"

  "这些玉票由工部统一发放,无论是平民、商人还是学子,都能在驿站购买并使用。"

  "售卖玉票的收入归朝廷所有,全程公开透明。随着驿站体系的完善,国库将日渐丰裕。"

  朱高炽话音刚落,六部大臣便热烈讨论起来。经过周详的规划,他们已全然接纳了驿站改革的方案。利用国家机制提升百姓生活,同时促进商业繁荣,这对朝廷而言,益处无穷。

  况且,信息流通带来的丰厚财源已让朱元璋心动,即便有人反对,他也会坚决推行此策。

  六部尚书皆久经政坛,自然懂得其中利弊。若无意外,每年国库将额外增加数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十个省份一年的税收。

  最吸引他们的是,驿站收入稳定,不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的影响。只要有人需要跨越千里与亲人沟通,这项服务就有其需求。

  工部尚书首先发言:"陛下,臣认为燕王世子的提议切实可行,应尽快实施。"

  "臣亦赞同……"

  "臣附议。"

  "臣附议。"

  ……

  见有人领头,其他大臣纷纷附和。

  "陛下,世子的构想让臣深感振奋,但改革非儿戏,需审慎行事。国事如棋,牵一发而动全身,望陛下多加斟酌。"

  刘三吾精明老练,深知政坛需有人扮演反对角色。

  "这个道理微臣懂。"

  坐镇龙椅经年,朱元璋深知,再精妙的策略也要因时制宜,身为大明的主宰,决断绝不能草率。

  "年轻人,你给我带来的惊讶远超你父亲。"

  他沉思片刻,随即起身。

  "所以,驿站改革之事全权交予燕王世子,具体操作则由六部尚书共同商议并执行,最后由朕批准推行。"

  "驿站虽向民众开放,但本质上仍是国之重器,该严谨之处绝不容有失。"

  吩咐过后,朱元璋才安心地将手帕递给了朱高炽。


  (https://www.24kxs.cc/book/2737/2737872/1111109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