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去大明扶贫 > 第306章 牛大夫的牛经

第306章 牛大夫的牛经


晚上,辽王在辽海盛宴请李犇吃饭,这是他尊重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交流感情、安排工作的方式。

  他现在已经钻到牛窟窿里面去了,尽管和牛大夫谈了一路,一上来谈的来是牛,他还是感觉意犹未尽。

  他继续问李喜旺:“老李,以前辽东军缴获不少蒙古牛种,都放在长春,你没拿来进行驯养种地?”

  李喜旺答道:“我试过了,大部分还是不行,只有少数小牛犊驯教一年之后,耕田不差于朝鲜牛,目前主要用于耕旱地,耕水田还是不行。”

  辽王忧心忡忡道:“这说明蒙古牛也是能驯服耕地的。如果只靠买牛,王府每年耗资巨大不说,而且北方多余黄牛快被辽东买光了。继续下去,朝鲜北方的黄牛迟早也要被买光。”

  李犇答道:“草民也想过,王爷既然能在王府建立马苑,利用阿拉伯宝马和蒙古良好培育优良杂交马匹,那我们能否在王府马苑旁边成立牛厂,利用蒙古牛、朝鲜牛及内地耕牛进行杂交,培育既能适应辽东严寒,又能耕种的优良牛种?”

  辽王心里一喜,这可遇到东方的孟德尔了,搞不好以后会成为华夏的遗传学家,于是鼓励道:“这个思路非常好,你再说仔细点。”

  李犇答道:“草民和李指挥在望山铺和长春之间分开做了些实验,如果以蒙古牛、朝鲜牛为母本,内地牛为父本,生下牛犊一般耐寒一些。如果以蒙古年为父本,内地或朝鲜牛为母本,生下牛犊一般力气大一些。只要及时驯养,耕田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李喜旺这时插话道:“问题关键是,你也好,我也好,养殖规模太小,一年撑死出两百头牛犊子就不错了,赶不上移民的需求。”

  李犇继续说道:“草民也想扩大规模,但一无充足人手,二无富裕资本,三无空余场地。望山铺的牛种还是沈指挥、郭指挥帮忙,送给我三十头做实验。”

  辽王就问:“你为什么不扩大规模?王府马苑不是空着吗?”

  李喜旺连忙替李犇答道:“张信指挥当时说,西域战事吃紧,王府马苑只能养马。再说,即使规模上去了,人手不够也是大问题。”

  辽王问李犇:“如果我给你建牛厂,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一年养出一万头牛来?”

  李犇吓了一跳:“只要殿下支持,再选一些好址建厂,明年牛犊之数肯定会是今年十倍以上。只是辽东耕地太多,种牛也要兼顾耕种,每天也要劳作一、二亩,牛厂种牛也不适合太多,有三十到四十头公牛,两到三百头母牛为宜。”

  “这样也太慢了吧,就算是建十个牛厂,每年才能有一到两千头牛犊。”听到牛专家提供的数据,辽王面带失望地说道。他现在急切辽东马上多出至少一万头牛来。

  李犇又道:“草民还有一个想法,蒙古人也善于放牛,但不善于驯牛上套,教其耕种。如果在王府各马厂,委托牧民养上五百头蒙古母牛,与内地公牛杂交,待牛犊长到一岁到两岁时,送到其他地方,让内地汉民及时驯服上套,也许每年能够增加两千头耕牛。”

  辽王道:“这还是赶不上每年耕牛死亡的数量啊?我马上需要至少一万头耕牛。”

  李犇答道:

  “其实,建好牛厂,在冬天为周边农户集中代养耕牛,这样可以减少每年耕牛冻死、病死数量,也很重要。”

  “一牛一年一犊,牛厂明年出犊两到四千头,后年就可以达到五千头,各地农户也会自己养殖一些,内地购置一些,骡马耕作虽然不及牛,也可以暂时凑合着用,到后年应该能确保两户一牛。五年后,辽东不需要再从内地购买耕牛,下等人家两家一头,中等人家一家一头,上等人家一家两头……”

  辽王又问:“目前两户一头牛够用吗?”

  李犇答道:

  “那要看你怎么使用。”

  “内地百姓开始在辽西耕种,人多牛少,两到三户共用一头,忙完军垦,又忙民垦,一季作物下来,每头耕牛需要连续耕种三十多日,每日耕种四到五亩,累死、病死极多。”

  “徐德和宋有才两位指挥后来让农户分开时间耕种,有的二月耕地种麦、三月种油菜,有的四月种水稻,五月、六月种谷子,七月再种一季红薯或土豆。”

  “这样,在惊蛰时分,耕牛体力虽未完全恢复,每日也可耕种两亩,待谷雨之后,体力完全恢复,可耕种三到四亩,每户四十到五十亩耕地也能种完,耕牛也极少有累死发生……”

  李犇对养牛真的很有研究。

  谈到最后,包括披着神农高徒神秘外衣的种粮高手李喜旺在内,都在听李犇讲授牛经,如痴如醉。

  好在李喜旺还算清醒,眼见火锅也不冒烟了,连忙说道:“王爷,李秀才一肚子《牛经》,估计不比你给郭骥的《马经》少。你看,这一桌子山珍海味都快凉了,不如这几天让李秀才把他的《牛经》整理出来,大家再合计合计,如何落实。”

  辽王虽然是意犹未尽,也只好从谏如流,停止了请教。

  饭局之后,辽王送给李犇一套别墅和一辆豪华马车,让他直接在王府旁边住了下来,方便自己随时请教。

  又过了几天,李犇还真的给辽王拿出一本《牛经》来,介绍牛的种类、脾性、用途,耕牛如何饲养、配种、防疫、上套、耕作等等,洋洋洒洒五千余文,有图有真相。

  辽王当场给了他一万两银子,算是买他的知识版权费用。

  通过这几天和这李犇连续交流,他感觉这个李犇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太有货了,在辽东被冷落了好几年还在专心致志搞养牛,确实是个能够静下来想干事儿的人,能干事儿的人,必须要给他机会。

  他一直觉得,没有文化是没有希望的,只知死读书也没有前途的。希望和前途往往在于找准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的突破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魅力。

  哪怕像李秀才这样,只选取读书人都不屑一顾的养牛这个小突破口,就会对社会进步发生颠覆性变化。

  要知道热心农耕的老朱每年都让人从南方购买耕牛,送到北方各省,以恢复农业生产。

  但是因为没人重视养牛,几乎没有收到什么效果,大部分农户还是以锄为犁,以人代役,生产效率只是耕牛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即使在农耕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一带,好多人还是不愿意养牛,照样舍弃产量高的水稻,种些产量低的旱作物。


  (https://www.24kxs.cc/book/2825/2825584/1111082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