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燕王的干部摇篮-北平书院
许松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到了朱棣的王府。他的表面理由是禀报关于动员士子参与科举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也是来与朱棣进一步沟通并了解其对内政事务的态度。
门房一眼认出了许松,这位常客无需多言,门房便知他的来意。在确定外面没有盯梢的人后,门房直接放许松进了王府,并亲自领他去见德海。
德海是朱棣的亲信,负责王府的日常事务。见到许松后,他并没有多问,直接将他带到了朱棣的书房。这种待遇,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书房是朱棣处理政务和私人事务的地方,许松能被直接带到这里,足以看出朱棣对他的重视。
进入书房后,许松看到了正坐在书桌前审阅文件的朱棣。他走上前去,恭敬地行礼道:“见过殿下。”
朱棣抬头看了许松一眼,微笑着说道:“许大人来了,快请坐。”他示意许松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然后继续说道:“听说你那边动员士子参与科举的事情进展得不错,辛苦了。”
许松坐下后,回答道:“都是殿下英明,臣只是按照殿下的指示行事。”
朱棣摆摆手,说道:“不要谦虚了,你的工作我都看在眼里。对了,除了科举的事情,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和你商量一下。”
朱棣问:“现在北平的童生和秀才有多少?可有统计?”朱棣是关心取得了明政权认可的这些文化人的情况。
许松回答:“目前来说,北平的童生因为许久未曾举行过科举考试,只在洪武四年举行一次,录取的童生不多,就只有1130人,秀才605名。”
朱棣又问:“你觉得这些人中有多少可能会中举?中举后多少能够去应天参加会试?会试的入选率呢?”
许松在听到朱棣的这一连串问题后,微微皱眉,显得颇为慎重。他深知这些问题背后的含义,也了解朱棣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于是,他斟酌着词句,开始回答:
“殿下,关于这些人中可能中举的数量,实在难以精确估计。科举考试历来竞争激烈,能够中举的毕竟只是少数。然而,根据往年的经验,我估计在参与乡试的士子中,能够中举的或许能占到五百分之一,甚至更低。”
许松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中举后能够前往应天参加会试的人数,恐怕就更少了。因为除了要通过乡试外,他们还需要筹集足够的盘缠和准备相应的行装,这对于许多家境贫寒的士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估计能够参加会试的士子,或许只能占到中举人数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最后,许松谈到了会试的入选率:“至于会试的入选率,那就更是低得可怜了。全国各地的举人汇聚一堂,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往年来看,能够通过会试的举人,大约只占到参试人数的百分之一左右。因此,能够最终通过会试,获得进士资格的士子,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许松的回答既客观又实在,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过分悲观。他深知科举考试的艰辛与不易,也明白朱棣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视和期望。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回答,能够让朱棣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举考试的难度和重要性。
“而且,我是从南方过来的,从我熟悉的南方考官的风格来看,基本上不会有中举的可能性?”
朱棣惊讶道:“哦?”
许松说:“北方多战乱,人口凋敝,文教不张,你要他们如何和南方比?而且主考均是南方资深大儒。他们的审卷水平极高,要求也高。所以........”许松没有说完。他知道朱棣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棣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眺望着窗外的景色。他的书房正对着一个大水池,池中荷花盛开,景色宜人。他不禁感叹自己的表兄真是有心人,将王府布置得如此雅致。
他心中好奇,不知道自己的两个兄长——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惘的王府是否也是这般模样。他猜想,作为皇家的子孙,他们的王府应该也是极尽奢华,但是否也有这样一处宁静的水池和荷花,却不得而知。如果把水池搅浑是不是有什么效果呢?
朱朱棣转身对许松说:“我找你是想说两件事。首先,我想建一所书院。这个书院的规模有点大,所以我想请你先给我选址。这个书院主要会做几件事情。一是开设速成班,这个不需要等到书院完全建成就可以开始。这个速成班主要是面向那些打算参加乡试或者会试的士子,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短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告诉他们一些会试要注意的事项,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我们不期望这一批人都能进入一甲,但我们会尽力保证他们至少能进入三甲,有望进入二甲。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有机会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这样,即使他们不能成为状元、榜眼或探花,也能在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这次的重点不是放在考试技巧上,而是放在基础教育上。我们要让士子们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家境贫寒但有潜力的学子,我们将提供资助,确保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求学的机会。而对于家境优越的学生,我们将在他们未来的职位上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无论他们出身如何,我们都能吸引他们,使他们成为我们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将成为我们炎黄社的重要力量。
其次,我们要开设功名培训类。从童生开始,不分家贫富,都要接受我们的新式教育。富者需支付学费,而贫者则可以免费入学,并得到额外的奖励。我们的课程设置以科举为主,辅以治国行政的知识。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们会推荐他们参加会试。而那些表现平凡的学生,在通过乡试后,可以留在北方担任书吏,我们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官身。
最后,我要你征召一些技术工匠,在书院里教授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有技术、有能力,都可以来这里教授学生。我们要打造一个技术人才的摇篮,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这三类学生,只要培养得当,我们的书院将成为源源不断的人才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为我朱棣,为我们的炎黄社效力。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许松听了朱棣的计划,心中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他深知这个计划不仅周密而且具有前瞻性,对于吸引和培养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他之前一直在为如何快速吸引自己人而发愁,但现在看来,有了朱棣的这个计划,问题将迎刃而解。
朱棣看着许松的反应,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继续说道:“许松,这个事情就全权委托给你去办理。书院的地方暂时建在我的王庄里,我已经让王妃去摸清王庄的具体情况了。我乐观估计,建成一个小型的书院学堂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如果需要更多的土地或者房屋,可以让福记分号出面购买。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朝廷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许松听后,立刻表态道:“王爷放心,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办好这件事情。不辜负您的期望和信任。”
朱棣听后,满意地拍了拍许松的肩膀,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待。他知道,有了许松这样得力的人手去执行这个计划,他的书院计划一定能够顺利实施,为朝廷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https://www.24kxs.cc/book/2862/2862769/1111106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