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儒家圣人的标准人物出现了
<都明代中期了欸,贵州还有那么多土著啊…… >
<云贵川这三地多土司。>
<永乐时期在贵州建省,明代初年修整驿路,在没开通驿路之前,这里几乎是不毛之地。>
<王阳明的心态是真的好。我记得纪录片里说他到的时候最先盖的茅草房,结果贵州多雨,经常漏水。后面干脆搬去山洞里住了。 >
<其实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就有很多追随者了,他经常讲学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究要自己亲自去看一看书上所写的风景,才能真正明白岔口在哪儿里。>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之前一直觉得明朝没有出过像唐朝李白那样的大诗人,也没出过像苏轼那样的大词人,对明朝只有小说的印象。现在发觉明朝不是非要出大诗人和大词人,他们就需要王阳明这种的思想家。对比同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大航海,准备工业革命等等,感觉明朝是最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一个朝代。>
<如果明朝再多一百来年,感觉真的有可能会发生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运动。王阳明之后,心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朝廷的半壁江山。>
<嗯……那还需要再换些皇帝,明朝后几个皇帝都好懒[捂脸]>
<唉,阳明先生生的太晚了>
<以前听“知行合一”毫无感觉,就觉得是个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怎么就能有那么多的体悟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听“知行合一”时都会有那么一点似悟非悟的道理。>
[明洪武帝朱元璋:嗯,驿道的事,老四做的不错!]
[明永乐帝朱棣:唉,云贵两地道路崎岖,非常耗时耗力。]
[明正德三年湛若水:生活环境尤为艰苦啊。]
[明正德三年娄谅:得来原觉浅,当走出去实践…… ]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说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具体是指什么?]
[宋熙宁四年王安石:王阳明是实干型的人才!]
[宋熙宁四年苏轼:这一生要用多久才能彻底领悟“知行合一”?]
[元世祖忽必烈:明朝处于的时代有这么关键吗?]
[明洪武帝朱元璋:哈哈哈,如光幕所言,我大明岂不是有许多机遇了?]
……
光幕给王阳明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朱厚照也渐渐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变成目不转睛地盯着光幕。
“听起来……王阳明比朕想的还要厉害啊!”
杨廷和等内阁臣子对陛下的话不做评价,他们更关心王阳明回京后的发展。
兵部尚书王华见儿子过得如此贫苦,即痛苦,又为儿子实现了其从小的志向而高兴。
“唉,从他小时候起就知道,这孩子不一般。”
…
贵州 龙场
王阳明回头望了望山洞,不由大笑起来。
“如此相似,如此相似啊!”
原来光幕今时出现,是为了这一刻。
多日以来的烦闷和愁苦得以消减。
……
万历皇帝朱翊钧有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光幕评论中直言的“后面的皇帝好懒”,是在说他吧?
“唉,光幕时常提醒朕以后会做多荒唐的事。”
不再多想,目下还是先将张先生计划的改革好好施行下去。
……
【正德五年,也就是王阳明在贵州待了三年后,被任命为江西庐陵县知县。
三十九岁的王阳明在任知县时,表现出的亲民姿态和实干态度,让庐陵县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他一边勤政办公亲民,一边扩大了阳明学说,教化人心,追随者日众。
正德七年十二月,被朝廷任命为南京太仆寺少卿。
王阳明的观点彻底颠覆了当时作为儒学主流的朱子观点,心学思想朝野学界四方响应。
史书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也就是说王阳明在龙场待了三年啊,总说的龙场悟道,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我记得中途他爹王华也被牵连了,从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下来了。>
<对,总之王阳明这会儿的身体应该也不怎么好了[叹气]>
<哈哈,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心学的发扬者、龙场悟道的史诗本尊、宁王的征服者、大明之光中华之幸、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符合儒家每一条圣人标准的救济大伟人!——
你!滴!阳!明!>
<王阳明牛逼到和明朝那群文官不是一个级别的[捂脸]>
<记住我大明官场的第一守则:活着别惹王阳明!死后更别惹王阳明![狗头]>
<我就记得他说的人欲即天理,感觉和当时的“存天理,灭人欲”好不同,他好特别哈哈哈>
[武周太平公主:嗯,阳明先生的思想好有道理。]
[明洪武二十九年茹素:为什么说在官场上不要惹王阳明?是有什么故事吗?]
[明嘉靖二十七年王世贞:嗯……因为追随者众多?]
[明正德帝朱厚照:头衔好多,每一个看上去都好厉害!]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权:宁王?宁王!]
[唐太宗李世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这才是做臣子的标准啊!]
……
李世民一时看的激动,将心里话也发到光幕上去了。他理想中的臣子模样,曾经是蜀汉的诸葛丞相,现在又多了一位后世的王阳明。
“……”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陛下这是嫌我们没有文武全才?!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他他他为什么要征服宁王?”宁王朱权结巴了。
湘王朱柏安慰道:“别想那么多,可能是两人闹了点小矛盾~总不可能是未来的宁王胆大包天。”
“嗯嗯,说的也是。”朱权稍微放下了一半的心。
“王阳明能文能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加上他的经历和思想,确实完美符合儒家对圣人的标准。”朱棣岔开话题。
所有人将注意力又转回对王阳明的讨论中了,唯独朱权心中愈加不安。
后面他的子孙不会真做了什么出格事吧。
胆大包天的话……
那不就是……
朱棣看过去,对朱权微笑,希望这个弟弟不要想太多。
朱权:危!
……
(https://www.24kxs.cc/book/2956/2956597/111107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