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球长 > 第374章 嫉恨滔天

第374章 嫉恨滔天


  “可是,这不是仁义,而是滥施仁义,我知道的,有一家的老母,儿子因为杀人流放到海外,留下的这么一个老母也被养起来,而且是顿顿有肉的吃食,这让人情何以堪,不瞒各位笑话,小弟在帝都准备等着什么时候开恩科,却是已经吃不起肉了,只能如此苟且啊,这朝廷薄待士人,显而易见了,而那歹人以后还不都肆无忌惮起来,就应该让歹人的妻女父母惨绝人寰,才显示出天理循环啊。”

  郑森见了,心中歧视的很,但知道此时是收买人心的时刻,说道:“小弟不才,愿意补贴先生二十两银子,以壮声势,以全文名。”

  “郑先生高义啊!”

  郑森见自己这二十两得到了满堂喝彩,众多书生都想着过来求助一样,点点头,于是说道:“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可以畅所欲言嘛。”

  “在下湖南旧宁许林石,到了帝都,有一件事,让人不可思议,就是帝都废了跪拜礼,这样可不是好事啊,尊卑颠倒,毫无礼制,这件事必须好好说说。”

  “是啊,大老粗越来越嚣张,却不能以旧例惩治,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许林石见有不少人响应,更是得意,说道:“在下在新朝廷并无功名,也不过是一个小民,但我愿意见官下跪,以便让官像官,让官有官威、官仪、官气,所谓君君臣臣、官官民民、上上下下嘛,现在不跪官,让官们很自由,民无依靠,见官不知礼仪、寻无路径、无应答之体,手足无措,言语失当,妄念丛生、怨愤恣肆。官们内心无不希望小民跪下才行,不让民之身跪,让其心其意志跪,这样,实质上民还是跪,而官却不讲官威、不修官仪、不养官气,于是,官没责任了。不把官们称父母官,官就不爱民如子了,也不做民之楷模了……”

  “对,许才子所言极是!”

  “真知灼见,真知灼见,帝都乱象,首要就是没了尊卑,导致贱人横行于世,我等良人却只能蜷缩于室内,根源如此啊!”一个在妓院里被一个不识字的富商抢走一个姑娘初夜的士子想起那些过往,恨恨至极。

  “让官像个官,庶民跪官、下级跪上级,好处非常多,您跪官,官就是大老爷,有相应的官威、官仪、官气,当官的怎么能没这些呢?没这些就是自甘下流了。当官的必须上流。上流有上流的标准,比如,自古当官是居大,居大者不计小,所以,官员耻于与民争利,这一跪下,权力就关在笼子里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作为一个百姓,有这样的官,多好啊。官因为要讲官威、官仪、官气,要获得百姓的尊重和敬仰,就很不自由,而老百姓很自由。”

  郑森点点头,这帝都还是有人物的,他也知道,有些帝都小吏对于百姓不向其下跪,嘴上不说,肚子里还是觉得,好不容易做了人上人,却是不能享受将其他人类作为下等人进行压迫的快感,实在是不高兴。

  郑森说道:“好一个恢复跪拜礼,当真是真知灼见,我中国人有膝盖不跪,有何用处,许兄这篇文章一旦写完,我一定拜读……润笔费是不会少的,当然了,要重点说长老的好话,长老们虽然是在海外仙山修道,但焉能没有七情六欲,做贵人有尊卑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至于什么人人平等,更是可笑,上人如何可以与下人平等?”

  许林石听到润笔费三字,已经激动的如同哈巴狗一样,说道:“是了,是了,要先将长老们尊贵出来。”

  其他人也跃跃欲试,有人马上抢答道:“在下姜庆,曾经在宋江府拜访过徐光启阁老的儿子徐安友,听他聊起过这西方之政,这西方,有所谓国教,之物,我等就可以从此请长老出面,将儒教立为国教。”

  国教一词那是彻彻底底的舶来品,其他人自然是懵懂不知,有许多人询问,那姜庆却是得意道:“今日之世,却是没有真命天子在,百姓惶惶不安,必须全方位地复兴儒教为国教,复兴儒教就是复兴士绅声威的当务之急。”

  有人急切问道:“那该如何进行呢。”

  “设三院,先设国体院,国体院把孔丘后裔、颜渊后裔、曾参后裔、孟轲后裔、朱熹后裔都请来,众正盈朝,这些圣贤后裔是代表天道治理国家,由衍圣公世袭议长,这个国体院的议员则由衍圣公个人任命,乃是儒教国的中枢所在,乃天下之至尊之所,而长老们掌握大权,自然是长老会在中间,如同现在一般,而还有一院,名曰通儒院,这个通儒院只接受富有名望的民间大儒,除了饱学之士,其他人不得进入,而有帝都通儒院,也有地方通儒院,上下之分而已。”

  “那不就是官府吗。”

  姜庆说道:“官府不过是管着收税和巡捕等事,而这通儒院,做的却是庶民日常之事,日常教化之德,每旬之中,那些庶民都要去祠堂学堂,听儒士讲解为人之道,尊儒尊孔,学习一生遵从国教的教化之德啊。”

  “那这儒士……”

  “所谓儒士,可以收取那些贱民十分之一的收入,名曰什一税,要交给地方上的通儒院使用,这些什一税,分给中央通儒院一部分,其余自留享用,自然是给通儒院里的饱学之士食用,而以文采取院长,院长可以享用本府出阁女子的初夜权一次,作为其传播儒学辛苦的补偿啊。”

  几个穷苦一些,至今尚未娶妻,或者来帝都后,窑姐儿们更喜欢接待富商,冷落穷鬼儒生,早就憋坏了的家伙,不由得咽了咽口水,这样的好事,简直是美啊。

  “立儒教为国教,传万世之根基,百姓入教缴纳什一税!”

  郑森记忆了一下,这与其父加入的天主教相差仿佛,而那些天主教的教士却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这一点在其父改名尼古拉的时候就已经确定。

  他按照家乡的经验,明白得士心才是要紧的,想起去日本看望母族的时候,所见所闻,说道:“大明朝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贵贱难知,使得百姓没有敬重,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贵贱,我的想法,是允许文士可以佩剑而行走,如果路遇贱民不肯跪地让路者,文士可以当场斩杀之,既如此,才能让文士们有威望,说话管用啊。”

  作为一名混血儿,郑森倒是没有太深厚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如某位长老所言,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过帝都的官场让他看不懂,最让他惊讶的是,帝都的商业环境被刺刀和步枪保护的非常完善,任何企图伸手索要干股或者利用权力排挤人的行为都被进行了清洗,甚至也有福建的乡党就此惨死,回到福建老家后,乡亲们不敢置信这么一点贪赃枉法在大明朝就好像呼吸一样正常的行为到了新朝廷就要遭遇灭顶之灾。

  这种环境,如果是原本做海商的那个郑芝龙,也许会感动而高兴,但已经逐渐成长为反动托拉斯主持人的阶段,却是惊疑不定,与帝都虽然在广南省的所谓合作非常顺畅,旗下的船只赚的很不错,几乎可以达到今年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郑芝龙在盘算新迎娶哪个小妾的时候,突然惊觉,虽然钱赚了不少,但现在,帝都已经是在广南扎下根,从此动兵再也不需要从北方来,而是可以从广南一地席卷整个大明了。

  未来再也容不得首鼠两端,那些大铁船逐渐可以卖给北方良民,甚至卖给他,但那些船可不是好来的,需要在北方有所谓的注册公司,那就意味着要把他的家底都给长老们看见!

  那些一无所有的漕户也许可以因为北方的充分供给的粮食而直接用脚投票跑去北方,但对于已经是福建一霸的郑芝龙却不做如此之想。

  对他来说,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家族事业长治久安下去,银弹攻势都是毛毛雨而已,他曾经让绘里香闪烁的提起过,福建可不可以裂土分茅,他愿意每年给予岁币也行。

  得到的回应是带着血淋淋味道的回答,想分裂,从他们的尸体上踏过。

  郑芝龙急的跳脚,作为多年的老海狗,他可是太知道,自己面对的战争态势有多么的艰险。

  从绘里香那送回的消息里,帝都是有着射程几里地之远的大炮的,任何什么红衣大炮都好像笑话一样,而且最可怕的是,那种炮小巧至极,一两个汉子就搬运的动,再不懂陆战的人,也该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可怕的是,帝都似乎极度厌恶官员经商,以及利用官位索要干股等行为,但郑芝龙目前做的事情,还不是如此?

  他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自家到底赚了多少钱,郑芝龙自己实际上都不敢计算,但绝对是一笔天价,他之前给自己准备的坟地,从请各路风水先生,再到设计,挖掘准备,已经花出去五千两,还仅仅是个开始。

  拥有如此多的巨富,但郑芝龙却是每日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中,最关键的就在于此了。

  郑森此行进帝都,首先就是为这里的一切感觉震惊,城市是如何修建的如此整洁且不去说,人群的精神面貌没得比,他虽然也知道,这是提前多少年将成立的流氓混混和乞丐都抓走的好处,甚至帝都已经明令,有乞讨者,立刻送去海外垦荒!

  但不好受是必然的。

  以往依靠水手、日本武士以及外购黑鬼在福建称霸商界的行为在帝都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必须进行惨烈的价格战和质量战,但福建的商业,本质上还是依靠外卖海运,事实上,最大的拳头产品不过是茶叶而已,而且比起后世的商业化,占据淘宝半壁江山的淘宝茶叶店铺,还显得很稚嫩,也不太会炒作,而天津到外海的航路,却是一个非常自由而开放的航路,郑芝龙虽然想把他收取令旗赚钱的先进经验推广过来,但长老们却是坚决反对。

  当然了,最大的不安理由,却是帝都在拼命的鼓励沿海渔民以及原漕运漕户转入海运,虽然比起因为活不下去,大量下海的福建渔民,早已形成的赶海传统,但以北方庞大的人口基数,这种生意从一开始就很难逆转。

  这才是郑芝龙越来越迟疑的缘故了。

  福建人在外喜欢抱团的习惯,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地域风俗对待,但对于形成垄断阶段的资本家来说,他的垄断地位就是一切。

  郑森此行,所谓的投资报刊,不过是个添加剂,聊胜于无,但已经非常重要。

  雅易安、许林石等几人的表演其实还算卖力,当然了,在交流了几句后,他是真发现,这些秀才已经对帝都这些官员不仅仅是愤恨和惧怕,而是一种无力的挣扎,中国几千年来讲究的传统被一点点打破,他们想做什么都是做不到的。

  哪怕是郑家自己,也不过是打算利用这些人打成自己的目的,然后就放弃扔掉而已。

  “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得罪长老,要时刻将长老的功绩,算进是我儒家一脉的功劳里面,长老们修铁路是因为仁义,而仁义是儒家的精神,所以长老们是讲儒家精神的,长老们体恤小民是有德,我儒家讲究有德,所以长老们都是自小就读儒家经典的人物。”

  “这不是有些……”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反正只要正名,也就可以无所顾忌,百年之后,青史留名的,自然是会书写史书的人。”

  郑森也算是循循善诱了。

  “郑公子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们如果不听,不就是不识抬举吗,这件事做了。”

  许多人当场就发誓照做,而郑森也是非常大方,开席后,这一顿可不简单,从帝都目前最高档的老虎肉,再到几家仿膳的御厨,甚至还有从西洋来的美酒提升逼格,可以说吃到最后,宾主尽欢啊。

  


  (https://www.24kxs.cc/book/3/3086/4415784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