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 章 魏7


第578  章  魏7《隋书·经籍志》记载,梁代尚有《高贵乡公集》四卷,至隋代已亡佚[]  ;又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亦亡佚。[]  赵一清从《经典释文·庄二四年》“梁溠”引用曹髦的《春秋左氏传音》中的“侧嫁反”,推测唐人可能仍见到了曹髦的《春秋左氏传音》(参见于《颜氏家训·卷第七》[]  );而《旧唐书·经籍志》中则记载《高贵乡公集》仍有两卷。严可均《全三国文》辑本中收录曹髦的赋、诏、论、叙等各类文章,总计二十四篇,包括《伤魂赋并序》[]  《自叙始生祯祥》[]  《颜子论》[]  等。郭善兵有《曹芳曹奂曹髦集校注》。

曹髦的诗作,传世者仅有残诗两首。

残诗一

赫赫东伐,悠悠远征。泛舟万艘,屯卫千营。

残诗二

干戈随风靡,武骑齐雁行。

宋人严羽等认为曹髦是九言诗的创始人,但曹髦所作九言诗均不传。[]  []  另据《汉晋春秋》,曹髦曾作《潜龙诗》一首。

曹奂(公元246年~公元302年),原名曹璜,以名讳难避,改名奂,字景明,三国时期曹魏末代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奉魏明帝曹叡之祀。曹奂出生于燕王宫。甘露三年(公元258年),被封为常道乡公。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同年六月初二曹奂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元。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以曹奂为皇帝的魏国朝廷,宣布废除屯田官,以均政役。次年,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十一月十七日,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曹奂去世,谥号为元。

曹奂在任期间,推行了君臣罢屯田均政役,给历时七十年的屯田制度画上了句号,是在新形势下调整统治政策的举措,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早年经历

曹奂,即陈留王,字景明,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奉魏明帝曹叡之祀。[2]  [6]  魏嘉平年间(公元249年-公元254年),曹奂被封为北平亭侯,并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等职,后被加封为散骑常侍。曹奂在司马昭掌握实权的时期,被迎至东武阳,迁为中抚军,进封为新昌乡侯。[5]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奂被封为安次县常道乡公。高贵乡公曹髦死后,公卿们商议迎立曹奂为帝。

傀儡皇帝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六月甲寅日,曹奂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实行大赦,改年号,并赐给民众不同等级的爵位和谷物布匹。[]

曹奂在位时,魏国的军政大权已经完全由司马家族掌控。在位期间,曹奂曾面临过蜀汉将领姜维的多次北伐,但都被魏军成功抵御。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魏军分三路进攻蜀汉,最终在同年,蜀汉的刘禅向魏军投降,蜀地被平定。曹奂对有功的将领进行了封赏,邓艾被封为太尉,钟会被封为司徒。[

退位善终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十月,曹奂被迫封司马昭为晋王。[]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五月,曹奂加司马昭殊礼,司马炎也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曹奂将其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国政已经被司马炎所掌握。曹奂赐司马炎天子规格的旌旗、车辇等,其地位几乎等同于皇帝,后将其进封为相国、晋王,其家族成员也获得相应的封号。[

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最终篡位建立晋朝,并对魏国的宗室进行了封赏。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居住在邺城。此后的曹奂虽享有一定特权,但已无实权。曹奂在位期间,没有重大的政治失误,他恭敬地继承了皇位,遵循前朝的制度,最终和平地将帝位禅让给晋朝,被封为陈留王,享有较高的待遇,被后人比作山阳公,受到了更多的尊崇。[]  ]

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曹奂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被追封谥号为“元皇帝”,以表彰他在位时的政绩和对晋朝禅让的配合。

政治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从益州划出一部分设立梁州。十二月二十二日,特赦益州士民,五年内免除他们一半的租赋。[2]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撤销各地的屯田行政机构,罢免屯田官改任相应的职务。原任典农都改为太守,诸典农都尉皆为县令、县长。又在蜀地劝募移民迁往内地,由官府供给两年的生活用粮,并在二十年内不征赋税。

曹魏政权通过建立屯田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农官职位,如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等,体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些农官的设置,使得屯田制度得以有效运作。屯田制度的实施,为大量无地农民提供了生存条件,有助于社会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制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政府的腐败、官宦豪族的侵夺以及屯田部民的负担加重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屯田制度的衰落。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二月初一日,特赦益州境内的“土著”。同年五月,相国、晋王司马昭奏请恢复五等爵位制。[

伐灭蜀汉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十月,蜀汉将领姜维带兵进犯魏国的洮阳郡。镇西将军邓艾率部迎击,在侯和击败蜀军。姜维退回汉中。[2]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曹奂诏令诸军大举进攻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从狄道奔赴沓中、甘松地区,以牵制姜维军队;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奔赴武都、高楼(《资治通鉴》作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与邓艾形成两面夹攻之势。又派镇西将军钟会统兵十万余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赴汉中,向蜀汉展开进攻。自邓艾、钟会率师伐蜀,魏军几乎所向披靡。同年十一月,蜀汉后主刘禅到邓艾军中请降,蜀汉灭亡。

防备东吴

自魏国灭亡蜀汉之后,东吴军队进逼永安,魏国调动驻守荆州、豫州等地的军队成犄角之势互相策应。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四月,东吴特遣使臣纪陟、弘璆来魏国求和。[2]

外交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七月,乐浪郡的外族三韩、濊貊等部落首领各率其部属来朝进贡,表示归附。

外交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七月,乐浪郡的外族三韩、濊貊等部落首领各率其部属来朝进贡,表示归附。[]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四月,辽东郡官员上报朝廷说,肃慎国派使节不辞艰辛前来进贡,献上他们国家制造的弓三十张,每张长三尺五寸;楛木制的箭矢长一尺八寸,另有石弩三百枚,牛皮加铁制成的盔甲二十套,貂皮四百张。

奇人预言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襄武县官员上报告朝廷说,在襄武县出现了一个奇异人,身高超过三丈,脚印长达三尺二寸,白发苍苍,身着黄色的单衣头巾,拄着手杖。他向民众宣告天下太平了,预言十二月时,魏国的天禄将会终结,而晋朝将继承天命。[]  不久后随着曹奂退位,晋朝建立。[

出嗣降辈

曹奂在魏元帝景元元年(公元260年)被司马昭立为皇帝,继承了魏明帝曹叡的皇位,[]  并尊曹芳的配偶郭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作为魏明帝的远房侄子继承皇位,虽然在血缘上较远,但在政治上却满足了司马氏控制朝政的需求。[

陈留王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禅,遂飨封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有加焉。[]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

奂知鼎命已移,垂拱仰成,永终天禄,甘于亡灭,孝献之流尔。[]  (元代学者郝经评价)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3月15日[2]),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东汉末年的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取汉中,次年(公元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后世评论之多,分歧之大,可谓世所罕见。[]此外,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

早年经历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擅长随机应变,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和南阳人何颙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非命世之才不能解救,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  汝南人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评价曹操为“太平时的奸贼,乱世时的英雄”[]  (孙盛《异同杂语》记载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  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崭露头角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时称雒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他们难以中伤曹操,只得以举荐为名,将其明升暗降,外调为顿丘(今河南清丰)县令。[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171]  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朝廷令公卿按民谣检举刺史、二千石为害之人。当时太尉许戫、司空张济看着宦官的脸色行事,收取贿赂。宦官子弟宾客,贪污卑鄙,许戫与张济不敢过问,却虚报纠举二十六个处于边远小郡清廉惠政的人。官吏和百姓到京师申诉,陈耽和曹操上书:“公卿的检举,大都包庇各自的私党,是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汉灵帝因此责备许戫和张济,并将因谣言而被问罪的官员全部拜为议郎。]  而后,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便不再进言。


  (https://www.24kxs.cc/book/3013/3013801/1111055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