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
“这……这河堤,不修了?”老妇似乎觉得眼前这个天子的话,未必可信,她疑在梦中。
李世民摇头,叹息道:“不修啦,此处地势低洼,若是强行修堤,并不值当,而且还靡费人力,若是真有大水淹来,这一处田,淹了也就淹了吧,反正……这是无主之地。”
老妇许多话都没有听懂,总觉得李世民的口音怪怪的,不过后头的话,她却听明白了:“这里可是邓家的地啊,明明有主。”
…………
求月票。
李世民笑着看这老妇。
这是李世民难得展现出来的笑容,带着真诚以及亲和。
以至于身后的许多人心里都不由地松了口气。
李世民对这老妇道:“此处地势低洼,若是遇到了洪水,泄洪也先泄此处,至于河堤,自然是要修的,可现在都开春了,这高邮的百姓们,难道不需耕作吗?若是耽误了农时,是要饿肚子的啊。”
老妇起初听到李世民是皇帝,心里已紧张万分,可李世民说起话来,倒是没有原先的凶神恶煞了。
此刻听到皇帝关心自己的生计,一时百感交集,只不断地点着头:“这话在理,这话在理。”
李世民感慨道:“平日老人家除了做针线,还需做什么农活?”
“什么都干。”老妇道:“其实老身家境并不差,死去的男人,总算还留了几亩土地,除了做针线补贴家用,农活也要干的,在我们那儿,有一个姓周的大户,偶尔也帮他家照料马匹,也会赐一些粮食,除此之外,倘若谁家有婚丧的事,也去帮忙,总不至完全断了炊烟。皇帝是个好皇帝啊,这般体恤我等百姓,有这样的皇帝,民妇便觉得日子好过了。”
老妇说到此,竟真的哭了。
李世民听着更难受了,这叫什么好日子过,京里某些人,随便吃一顿饭,也抵得上你辛苦劳作一年了。就说那邓氏,哪怕拔一根毛,也够你一辈子无忧了。
这样一想,李世民非但不觉得这老妇的话悦耳,反而心里更是沉甸甸的,一时竟是无言。
站在一旁的陈正泰也不禁脸微红起来,其实他早料到贞观年间百姓的生活很凄惨,这一点在二皮沟,也不是没有见识过。
只是万万料不到,贞观的所谓盛世,比他想象中还要低。
这可是已经开始完成开发,渐渐富庶的江南之地,而扬州更是首善之地,说是最富裕的地方也不为过,可眼前所见,实是触目惊心。
可是唐初时,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太多史料,对于老妇这样本该是最庞大的群体,记录并不多,那在史料中闪耀的,恰恰是那些王公显贵,是才子佳人。
尤其是文艺作品中,这样的记录,就更加少见了。就算偶有几句悯农诗,也不过是寥寥几笔而已。
陈正泰只依稀记得,真正开始出现大规模描写寻常百姓诗词的,却是再安史之乱之后。
那个时候,安禄山席卷河东和关中之地,而唐玄宗却是直接放弃了长安,选择了前往蜀地避难。
一时之间,大量的世族不得不开始逃亡,原先锦衣玉食的生活化为了泡影,一批掌握了知识的世族子弟,也开始颠沛流离!
此时,他们的境遇,竟和寻常的百姓没有什么分别,于是在这逃亡的过程之中,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朝不保夕,与这些小民们无异时,在内心的悲愤和世事的无奈背景之下,大量关于底层百姓生活的诗歌方才出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杜甫,杜甫也是出自名门望族,他的母亲源自于博陵崔氏,他年轻时也作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却大多豪迈,或是以诗咏志。
可等到杜甫遭遇了安史之乱,开始逃亡时,真正开始接触到了底层的百姓,诗歌的风格便开始出现了变化,对于底层小民的同情,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
其实杜甫所过之处,并不是战乱之地,毕竟安史之乱的战争地点,只局限于关东和关中的局部区域。
那时候,大唐极盛时期的开元盛世相去也不远,可是百姓们的生活,无论是开元盛世,还是安史之乱这个时期,本质上并没有过多的变化。
而从大量的诗歌来看,哪怕是大唐最盛时期的开元年间,寻常小民的困苦,也远超人的想象。与那开元盛世相比,此时的贞观年间,大唐初立,战乱也刚刚才平息,这等可怕的贫困和小民的朝不保夕,就更加无法想象了。
古人所谓的盛世,不过是掩盖在簿册之中人口增加的,少有兵祸的表象之下的残梦而已!
长安与扬州城中的繁华如锦,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饥饿依旧没有断绝,病死仍然是常态,人命也仍为草芥。
李世民此时露出一丝笑意,只是这笑带着勉强,还有自嘲,口里道:“朕若是好皇帝,何至尔等如此呢?尔等今日之困苦,终究还是朕的过失……”
他摆了摆手,面带羞愧之色。
倘若是从前,他在考虑太子和李泰时,似乎还在不断的权衡,自己该选择太子还是李泰,乃是选择大唐的方向,而到了如今,李世民似乎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选择了。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才又道:“朕在当时举大事,固有图大位之心。可又何尝不是想,在那隋末分离之时,群凶竞逐!朕为男儿,当提三尺剑,以安天下。朕所崇信的,是割亲爱、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倘若天下尽都邓氏这样的人,而又似这样的老人家多如牛毛,那么朕得一个明君之名,又有何用?”
他叹了口气,心里就像是堵了一个大石一般,随即,他又朝老妇道:“回去吧,回家中去,将来可能官府还要征发你们,可能你的儿孙们,还要遭豺狼们的啃噬。朕一人如何能照顾每一个百姓呢,唯一能做的,不过是竭尽所能而已。若是朕没有发现这些豺狼便罢,但有所察,定将这些人挫骨扬灰,粉身碎骨。回去之后,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将来要将你的孙儿养大,等你的孙儿养大一些,他们会比你们过得好,朕今日在你面前为誓,若是你的孙儿也如他的父祖们一般,朕不堪为人君,天必厌之!”
妇人听到李世民催促她回去,她又何尝不是归心似箭,家中新妇还怀着身孕,却不知如何了,于是再三称谢,收拾行囊便去了。
李世民则是站在了河堤上大喊:“都回去吧,回去见你们的家人,回去照顾自己的田地……”
河堤上下的百姓们,这才确信自己终于不必继续服徭役,许多人宛如解下了千斤重担,有人垂泪,纷纷拜倒:“吾皇万岁。”
“万岁。”
这万岁和欢呼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世民面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望着河堤下湍急的河水,无声地摇了摇头。
…………
当日,又下了一场雨。
邓氏的宅邸里,所有的尸首早已拖走,送至远处的乱坟岗中掩埋。
雨水冲刷了邓氏宅中的血迹,也掩盖了那血水中的腥臭。
仿佛这里一切都没有发生,邓氏一族,就从不曾存在过似的。
李世民当日召了扬州刺史等人,狠狠痛斥一通,此后责令他们发放赈灾的钱粮!
他心情很不好,随即将陈正泰叫到了面前,沉着脸道:“正泰,朕思来想去,扬州弊政重重,非要一扫这里的瘴气不可。
(https://www.24kxs.cc/book/3022/3022202/99943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