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唐建国(3)——李渊称帝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遍地狼烟,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李渊父子抓住机遇,在隋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李渊父子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仅有这样的实力与能力,更具备少有的运气。
从晋阳起兵,李家父子以三万义军,席卷关中,入主长安,到西抗薛举、十万唐军东征洛阳,稳定长安局势;李家父子凭借他们过人的胆略、卓绝的能力,以及强悍的实力,在乱世中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一股足以改变天下大势的重要力量。
可以这样说,是历史选择了李渊,选择了李家父子。他们注定要肩负起平定天下,终结乱世的使命,注定要开创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帝国。一个崭新的强盛帝国,即将傲立于中国东方。
在李渊建立大唐王朝,正式取代隋朝统治的过程中,到底经历了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呢?这其中,又发生了怎样的风云际会呢?大唐王朝,为什么能够最后傲视群雄,犹如一轮旭日,冉冉升起?
李渊称帝建国,已然是大势所趋的事情了,隋朝覆灭,也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要想了解大唐建国的历程,首先,就要了解江都兵变之后的天下大势,以及整个隋末乱世中的国家政治格局。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一代枭雄隋炀帝杨广,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弑杀,在扬州死于非命。随着隋炀帝的遇难,天下大势立刻发生骤变,打破了原来群雄割据的格局。
隋炀帝活着的时候,虽然各地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不少人称公称王,譬如,李密自称“魏公”,李渊进位唐王。但是,自始至终,却极少有人称帝,像薛举父子那样的军事实力派,只是个别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还健在,隋朝还没有正式灭亡。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隋王朝这个时候大势已去,名存实亡,但还是没有人敢打破这种僵局,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毕竟,隋炀帝还是名义上的天下正统。谁如果公然弑杀隋炀帝,那就是彻头彻尾要颠覆隋朝统治,将会成为天下群雄的公敌。
可是,隋炀帝一死,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天下,用四个字来形容:群龙无首。隋炀帝活着的时候,这些割据群雄还都有所顾忌;不过,隋炀帝现在死了,这种顾忌便不复存在了。因此,在隋炀帝死后,各地群雄纷纷称王称帝,这个数量,犹如黄河决堤一样,井喷式的不断增长。
那么,当时都有哪些人在隋炀帝死后,先后自立称帝呢?义宁二年(618年)四月,隋炀帝遇害后仅一个月,西梁皇室后裔,雄踞江南的梁王萧铣,即皇帝位,设置百官,不久迁都江陵,复兴萧梁政权。
不仅是四方群雄纷纷称王称帝,当时,光是打着隋朝旗号的皇帝,就一下子出现了三个。这三个皇帝分别是,被叛臣宇文化及立为皇帝的秦王杨浩、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的代王杨侑、被王世充立为皇帝的越王杨侗。
秦王杨浩是隋炀帝的侄子,他是隋炀帝的三弟秦王杨俊的长子。江都兵变,隋炀帝遇难后,宇文化及对隋朝的宗室、重臣大开杀戒,所有的隋朝宗室,基本上被屠杀殆尽,只有秦王杨浩幸免于难,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唯秦王浩素与智及往来,且以计全之”。因为,秦王杨浩与宇文智及的关系不错,所以,宇文化及在大杀隋朝宗室的时候,杨浩才保住了一命。
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便拥立秦王杨浩为帝,自称大丞相,总领百揆,把持朝政大权。实际上,皇帝杨浩就是宇文化及操纵的傀儡。而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则独揽朝政,完全架空了皇帝杨浩。
至于代王杨侑,就不用多说了。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前,命代王杨侑、越王杨侗两个孙子,分别留守长安、洛阳。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同月,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便被李渊扶持为帝,成为了李渊所操控的傀儡皇帝。所以,代王杨侑在隋炀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立为皇帝了。
再来看隋炀帝死后,打着隋朝旗号的第三个皇帝——越王杨侗。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以及在江都兵变中,意图进入江都宫,向爷爷隋炀帝报信,事后反被宇文化及杀害的燕王杨倓,他们三个,都是隋炀帝早逝的嫡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
隋炀帝三下江都前,让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杨侗留守洛阳期间,主要就是和围攻洛阳的瓦岗军领袖李密作战。其实,杨侗与李密作战,主要还是依赖于洛阳军队的实际掌控者——王世充。
江都兵变后,隋炀帝的死讯,从江都传到中原。五月,隋炀帝遇难的消息,传到了东都洛阳,当月,越王杨侗便在王世充等人的扶持下,在洛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皇泰。所以,杨侗又被称为“皇泰主”。
皇泰主杨侗即位后,追尊爷爷隋炀帝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追尊父亲元德太子杨昭为成皇帝,庙号世宗,尊生母刘良娣为皇太后。《资治通鉴》中记载,皇泰主杨侗其人,从小就天资不凡,生性宽厚仁爱:
皇泰主眉目如画,温厚仁爱,风格俨然。
杨侗被立为皇帝后,相继分封了七位文武重臣。皇泰主杨侗任命王世充为纳言,封郑国公;段达为纳言,封陈国公;元文都为内史令,封鲁国公;皇甫无逸为兵部尚书,封杞国公;以卢楚为内史令;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赵长文为黄门侍郎。这七位文武重臣,共同执掌朝政,号称“七贵”。在这“七贵”之中,尤以郑国公王世充权柄最重。也正是这个王世充,最终成为了皇泰主杨侗的终结者,也成为了隋朝的掘墓者,当然这是后话。关于这个问题,下一个章节会马上写到,在此暂且不表。
这一下子,打着隋朝旗号的皇帝,就出现了三个。三个皇帝一台戏,真正的热闹才刚开始。隋炀帝之死,对于天下各方势力而言,如同警报解除一样,纷纷开始称王称帝,正式与隋朝对立。不仅是割据群雄这样,就连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躁动起来。隋王朝真的气数尽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接到隋炀帝遇难的消息,各路群雄的做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相继称帝自立,公开与隋朝决裂。那么,面对隋炀帝身死扬州的消息,已经占据长安,独揽大权的李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隋炀帝在江都遇害,是义宁二年(618年)三月的事情,这个时候,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正率领十万唐军,在东征洛阳的路上。一个月后,四月份,唐军东征洛阳结束,班师返回关中。就在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唐军回师不久,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长安。
本来,李渊攻克长安之后,就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按道理,隋炀帝此时已经不是皇帝了。可是,这毕竟是李渊私自的行为,隋炀帝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对于隋炀帝的遇害,李渊又是怎样的反应呢?《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王哭之恸”,李渊当场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李渊这话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臣子,面向北来辅佐君王,主上无道,而我却不能匡正。如今,先帝罹难江都,我怎么能不悲痛吗?这话说得倒是情真意切,俨然一副隋室忠臣的样子。关键,问题是,这话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当然不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李渊这番话纯粹就是做做样子,摆摆姿态。
如果李渊真的忠于隋室,那他当初又何必在太原起兵,而且还是他们李家全家造的反。李渊其实早就有改朝换代,化家为国的野望,只不过碍于隋炀帝当时还在。可是现在,隋炀帝死了,他的这种顾虑也就没有了。因此,在得知隋炀帝的死讯后,李渊便加紧了取代隋室,称帝建国的步伐。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李渊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而且,李渊当时的实力,完全有资格称帝建国。经历了晋阳起兵、入主关中、西抗薛举、东征洛阳等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此时的李渊,已经拥兵数十万,又因为他采取了许多稳定内部的措施,所以,李氏集团颇得民心。史籍中是这样记载李渊的势力: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资治通鉴》)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李渊攻克长安,进位唐王之后,便传书至长安京畿周边,以及其它地区的各郡县,告诉当地割据势力,自己已经占据长安。于是,东起商洛,南至巴蜀,各郡县的行政长官、起义军首领,包括少数民族的酋长,皆相继派出子弟、部属,向李渊请降。有司部门,每天都要回复数以百计的信函与文札。
所以,李渊已经具备了改朝换代,称帝建国的雄厚实力。既然决定要取代隋朝,接下来,就要开始实施自己的开国计划。这个时候,李渊想到了一个兵不血刃的方式:受禅,逼迫傀儡皇帝杨侑,主动禅让皇位。
为什么会想到受禅呢?因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政权的更迭,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比如,曹魏就是接受东汉禅让、西晋接受曹魏禅让、刘宋接受东晋禅让、隋朝也是接受北周禅让。如今,李渊的想法,自己也要接受隋朝的禅让。
如何才能让隋室主动禅让呢?李渊接下来的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获得改朝换代的象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李渊现在的身份是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权倾朝野。难道这样的权势地位,还不够吗?在李渊看来,还不够。
获得改朝换代的象征,李渊其实从江都兵变之前,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比如,义宁二年(618年)正月,小皇帝杨侑下诏,赐予李渊三项特权: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同时,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又“加前后羽葆、鼓吹”。实际上,小皇帝杨侑就是一个傀儡,身不由己,哪有拍板决策的权力,李渊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这三项特权,都是历朝历代权臣才有资格获得的特权。中国古代都有哪些人获得过这三项特权,萧何、王莽、曹操,以及隋文帝杨坚等人。李渊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三项政治特权,无疑向改朝换代的趋势,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不过,这还不够。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也就是江都兵变的同一月。在李渊的胁迫下,小皇帝杨侑再次下诏,加封李渊为相国,以十郡增益唐国,总领百官,加九锡殊礼,改丞相府为相国府,立四庙。并且,诏书中还说,允许唐国可以自由设置丞相以下的所有官职。李渊的唐国,俨然已经成为了独立于隋朝中央以外的国中之国了。
李渊为了表示谦虚一下,故意做了做样子,对自己身边的一众僚属和部下,说了这样一番话:
少帝今时,可谓吾家所立。本为社稷,上报高祖,冀终隋氏,不失人臣。......安有至尊羽仪,天子之礼,假诸臣下,何以为国,孤总朝政,此事不得不知。政由己出,还自锡进。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孤不欺人,敢欺天也! (《大唐创业起居注》)
僚属们一听就明白了,唐王这是在故意做做样子。于是,众僚属开始顺水推舟,纷纷对李渊说道:“萧何为相国,鲁公用王礼,前贤不让,请以为不疑。”听到众僚属的话,李渊心中窃喜,说道:
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为;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 (《资治通鉴》)
就这样,李渊最终接受了隋室的册命,进封相国。可以看出,现在的李渊,已经越来越不用掩饰自己的野心了。他正在一步一步,朝着最高皇权走去,李渊距离帝王之位,就只剩下一步之遥。
进封相国,总领百官,加九锡殊礼,标志着李渊已经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无冕之王,不是皇帝的皇帝。只要李渊想要取代隋王朝,就随时可以取代。终于,隋炀帝的死讯传来,让他卸下了最后的包袱。隋炀帝的死讯,让李渊完全没有了任何顾虑。接下来,这位隋帝国的最高掌控者,要对改朝换代,发起最后的冲击。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一日,傀儡皇帝杨侑加赐李渊,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十二旒王冕,建立天子旌旗,出警入跸,“王后、王女爵命之号,一遵旧典”。很明显,这是李渊要取代隋王朝,称帝建国的最后信号。果然,五月十四日,小皇帝杨侑主动颁布了一道禅位诏书,从皇宫退居到即位前的代王府邸:
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悯予小子,奄造丕愆,哀号永感,心情糜溃。仰惟荼毒,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致九合于诸侯,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系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驾,须归藩国。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其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闻。(《旧唐书·高祖本纪》)
在主动颁布禅让诏书之后,小皇帝杨侑又命使持节、兼任太保、刑部尚书、光禄大夫的梁郡公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手捧皇帝玺绶,前往呈给李渊,请李渊接受皇帝玺绶,正位称帝。
面对已经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帝位,李渊接受了吗?这不正是李渊梦寐以求的事情吗?李渊并没有马上接受,而是效仿古人“三让而后受之”的做法,坚决推辞了皇帝玺绶,以及禅让诏书。
李渊没有接受皇帝玺绶,群臣百官立刻就明白了李渊的用意。李渊不想主动接受帝位,而是要让群臣劝进。于是,在李渊没有点破的授意下,以裴寂为首的文武将佐两千人,联名上表劝进,请求李渊顺应天意,继承大统:
臣闻天下至公,非一姓之独有,圣人达节,与万物而推移。……伏惟陛下,资录种德,禀庆至真,固纵惟神,生知乃圣。……仲夏之半,龙跃晋阳。孟冬伊始,凤翔灞上。鸿志猬毛之及者,雾委来庭。触柱拔山之大盗,风驰献款。三晋子弟,共獯险而赔麾。咸秦豪杰,连巴蜀而响应。英声西被,懋德东渐,南谐交趾,北变幽都。躬未戎衣,手不提剑。机务成于雄断,人杰得于才子。威加四海,功出一门,计极万安,战穷百胜。……窃以陛下承家开国,积德累功,世济拟于高阳,缵绪盛于周武。……愿纳缙绅凄凄之情,允副亿兆颙颙之望。率土更生,含灵幸甚。……(《大唐创业起居注》)
就这样一来二去,连续三次,李渊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最终接受了群臣百僚的劝进,准备登基称帝。此时,小皇帝杨侑已经迁回代王府邸。为了筹备登基大典,李渊将原来的大兴殿改名为“太极殿”。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渊正式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迈向了太极殿上的皇帝宝座。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唐王李渊在长安太极殿,即皇帝位,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在长安南郊设立祭坛,柴燎告天。李渊任命刑部尚书萧造为太尉,前往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大赦天下,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此时,距离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仅仅过去了三十七年。
一个崭新的王朝,犹如一座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大唐王朝正式诞生了!而李渊正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这一年,李渊52岁。从这一刻开始,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大唐王朝的历史,由此拉开了漫长的序幕。
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宣布废除隋朝大业律令,颁布新朝法令,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推五运为土德,服色尚黄。并且,唐高祖李渊还专门下令,天下官民,全部都赐爵一级。义军所到之处,给复三年。
李渊在长安称帝,宣布国号为“唐”,建元武德,颁布了一系列李唐新朝的政令。接下来,李渊就要确立太子储君的人选,定下国本,以及如何分封自己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其实,早在李渊进位唐王之时,他就已经确立好了继承人人选。因此,李渊称帝之后,册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进封秦王,加拜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授予雍州牧;四子李元吉封为齐王,授予并州总管。
李渊和结发妻子窦皇后的四个儿子,除了老三李玄霸英年早逝以外,其余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早早跟随着父亲李渊一起在外打天下。李渊晋阳起兵,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在这段征程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同作用。尤其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因为李渊起兵之时,命李元吉留守太原,防备刘武周。所以,李元吉未曾参与到入主关中的征战中。
李建成和李世民,可以说是父亲李渊的左膀右臂,李建成在起兵之时,担任左领军大都督、陇西郡公,统领左三军,是左路军统帅;李世民是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军,是右路军统帅。在这个阶段,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一直是精诚团结,一直到拿下长安,李家父子、李家兄弟,绝对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作为长子的李建成,在整个李氏家族中,一直扮演着“管家”的角色。父亲李渊决定晋阳起兵之时,紧急召回留在各地的李家儿女。李建成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太原与父亲李渊汇合,与父亲一同起兵;而身为次子的李世民,则在入主关中的战争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年仅十八岁的他,跟随父亲,一路从河东打到关中,有勇有谋,所向披靡。无论是力克霍邑,大破宋老生;还是绕过河东郡,率领右路军,先行挺进关中,经略关中,为父亲李渊进入关中,扫清障碍。并且,李渊攻占关中后,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西抗薛举、东征洛阳,李世民也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他在战场上矫健的身姿。
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东征洛阳,兄弟二人更是一同携手,并肩作战。在外人看来,李渊这两个儿子,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可是,看似和谐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之后,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当然,在李渊看来,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都很能干。但是,综合两人的能力作一个对比,似乎李世民要远远高于李建成。问题是,太子只有一个,李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最终,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个举措,为日后李建成、李世民的兄弟相残,埋下了隐患。除了立李建成为太子以外,李渊同时又封李世民为秦王,让他执掌军权;封李元吉为齐王,让他继续镇守李唐王朝的根基——太原。
李渊非常清楚,这三个儿子,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在无形之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另一派则是秦王李世民。从确立太子之日起,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和睦到如今的表面和睦。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在确立好太子人选,以及册封李世民、李元吉两个儿子王爵之后,很快,唐高祖李渊便要分封群臣百官,尤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那么,已经成为大唐开国皇帝的李渊,是如何对群臣进行分封呢?
李渊称帝之后,任命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司录窦威、民部尚书萧瑀俱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殷开山为吏部侍郎,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主簿陈叔达、崔民幹并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晞为尚书右丞;礼部尚书窦璡为户部尚书,蒋国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
不仅是册立太子、分封二子王爵,以及封赏开国元勋。同时,唐高祖李渊在登基称帝之后,又大封李氏宗亲。李渊明白,自己当初之所以能够那样顺利地挺进关中,攻克长安,这些李氏宗亲是出了大力的。李渊挺进关中时,关中各地的李氏宗亲,纷纷起兵响应,配合义军的攻势,李渊才能一举占据关中。
于是,李渊大封李氏宗亲,以蜀公李孝基为永安王,柱国李道玄为淮阳王,长平公李叔良为长平王,郑公李神通为永康王,安吉公李神符为襄邑王,柱国李德良为新兴王,上柱国李博叉为陇西王,上柱国李奉慈为勃海王。
按道理,新朝建立,对于前朝的亡国皇族,应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政权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后,对东晋司马氏的皇室子弟,展开了血腥的清洗;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后,除了秦王杨浩以外,几乎所有的隋朝宗室成员,都被宇文化及斩尽杀绝。
那么,李渊建立唐朝后,会不会对前隋皇室大开杀戒呢?他又会如何对待已经禅位的前隋小皇帝杨侑呢?对于隋朝皇室,李渊并没有大开杀戒,相反对他们是相当宽厚。面对已经禅位的杨侑,李渊封他为酅国公,将他幽禁于长安。大唐建国一年后,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杨侑在长安神秘死去,年仅十五岁,死因不明,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所以,杨侑又被称为“隋恭帝”。
至于其他隋朝皇室,李渊为了显示新朝的大气,专门下诏,隋朝宗室中,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依旧可以在大唐朝廷为官、效力:
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 (《资治通鉴》)
大唐建国,万物维新,一个崭新的王朝,横空出世,开启了一段属于它的辉煌。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在大唐开国伊始,确实表现出了一个新生国家君主的气度。比如,《资治通鉴》中就有一个故事。
李渊当了皇帝之后,一点都没有高高在上的帝王架子,而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怎么平易近人呢?李渊每次接见跟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元勋时,从来都不自称朕,依旧自称名字,甚至有时还要拉大臣们与自己的同座。刘文静见状,认为这不符合君臣礼节,向李渊进谏道,举出了东晋丞相王导的先例:
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 (《资治通鉴》)
可是,李渊对于刘文静的进谏,却不以为然,反而引用了汉光武帝刘秀与隐士严光严子陵的故事,进行反驳:
昔汉光武与严子陵共寝,子陵加足于帝腹。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
另外,李渊在称帝之初,为了彰显李唐新朝从善如流之风,广开言路,允许任何官员,都可以向皇帝提意见。于是乎,李渊刚刚当上皇帝不久,就收到了称帝以来的第一个谏言。这是来自万年县法曹孙伏伽的奏表:
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陛下龙飞晋阳,远近响应,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难也。臣谓宜易其覆辙,务尽下情。凡人君言动,不可不慎。窃见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少年之事,岂圣主所须哉!又,百戏散乐,亡国淫声。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馀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凡如此类,悉宜废罢。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皇太子、诸王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离,以至败国亡家,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愿陛下慎之。 (《资治通鉴》)
孙伏伽的这道奏表,火药味十足,语气非常冲,矛头直指唐高祖李渊。孙伏伽批评李渊,追求“形式主义”,各级部门投其所好,大有败坏风气之危。而且,孙伏伽的话语,非常直白,一点都不婉转。
看到这样一道针针见血的进谏奏疏,李渊作何反应?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孙伏伽此人,认为这样一个人才,怎能屈居小小的功曹之职,骈死于槽枥之间。于是,唐高祖李渊擢升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对孙伏伽委以重任。并且,《资治通鉴》记载,“仍颁示远近。”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渊称帝,标志着隋王朝统治的彻底终结,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新生的大唐王朝,以一种傲视群雄,睥睨天下的英姿,挺立于华夏大地之上!
大隋王朝,在走完了三十七年的短暂的风雨兼程后,犹如一颗流星,转瞬之间迅忽陨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滑落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无影无踪,永远地消失了。从此,世间再无大隋。隋朝,好像一股云烟,销声匿迹,在历史长河当中,留下了瞬间,片刻的星光。
然而,就在这之后,代表中国古代盛世巅峰的形象代言——大唐王朝,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自武德元年(618年)一直到天佑四年(907年)的289年的漫长岁月中,华夏民族在这个气势恢宏的王朝的引领下,驾乘万里长风,破雄涛飞浪,拨云见日,一步步冲向了中国古代黄金盛世的巅峰!
在这个伟大王朝的带领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盛唐的烟花,在历史长河中喷薄而出,中国历史开始了它绚丽的新生!大唐,好像一轮初生的旭日,冉冉升起,照耀着世界东方!
建立大唐王朝,对于李家父子而言,只是一个开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的历史使命,还很重大,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新生的李唐王朝,还是天下无双的李家父子,他(它)们肩负着平定四海,一统天下的天降大任。
唐朝虽然建立了,但是,此时的唐朝,还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性政权。当时,唐朝所统辖的疆土,仅仅局限在关中、河东、巴蜀一带,全国各地,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数支地方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可以说,初建的李唐王朝,只是隋末割据群雄政权中的一个地方政权。
而且,唐王朝此时所面临的局面,也是相当严峻的。这个严峻的局势,那就是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自从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各路群雄相继称王称帝,纷纷向最高权力发起了挑战。
所以,刚刚建国的李唐王朝,所面临的局面是:四面受敌。唐王朝的外部局面,北方山西的刘武周,依附突厥,野心勃勃,想要称霸中原;占据河南的王世充,坐镇东都洛阳,对大唐虎视眈眈;河北窦建德兵强马壮,实力不容小觑;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割据一方,自称西秦霸王;梁帝萧铣雄踞江南,势力强大,《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萧铣的实力:
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铣皆有之,胜兵四十余万。
群雄并起,四面受敌,唐王朝建国之初,所面临的军事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唐高祖李渊为了能够完成大唐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制定了先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计划。就这样,唐初的统一战争,自此拉开了序幕。
可是,还没等唐高祖开始实施自己一统天下的计划,刚刚立国不久的他,却收到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原来,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天下,身为反隋盟主的瓦岗军领袖李密,前来投奔李唐了。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身为天下反隋盟主的李密,为什么会突然投唐?在洛阳城下,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逆转?李渊又会怎么对待这个曾经呼风唤雨的一方霸主,以及对自己给予很大帮助的“盟友”呢?
(https://www.24kxs.cc/book/3145/3145468/5174907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