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158章 改名大师·王莽

第158章 改名大师·王莽


【王莽改革中其实还有非常搞笑的一点。

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

王莽一共改了九十一个郡名,七百三十个县名。

其中最有意思的,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郡改为了前队、后队、左队、兆队和祈队。

边疆的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改成了获降、受降、得降、填狄、厌狄。

还有无锡改名为了有锡,谷远改成了谷近,无盐改成了有盐,山阳更为巨野郡。

还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

这一系列的改名带来了什么呢?

最后只是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地。

例如这样的:前队郡的太守李某某(注:原南阳郡),哦豁,这给公文的行文算是增加难度了。

另外,我们在详讲一下王莽改名字中改的官职名称带来的影响。

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

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

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

设置了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

在地方上,州设置牧副,部设置监副,等等。

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因此,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

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则穷困潦倒,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

总的来说,很多人说王莽是穿越者,那其实只是基于王莽的个别政策而言,王莽的改革总体来说,和明朝的朱允炆改革是一样的,那就是“复古”。

是的,这些“纯孝”名声出来的人,可能是摆脱不了那一身的儒家气,也可能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

认为如果治理天下要治理成书中圣贤们所描述的大同世界,那我们直接按照上古时期的制度来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在不考虑现实和生产力,在完全的逆历史而行了。时代毕竟是在进步的。

所以王莽失败了,朱允炆也失败了。

上古为何会出现“大同现象”,那说白了,不还是生产力不足,人们只能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吗?不这样共产,部落怎么生存?】

“这改名,不是完全按照邦周的来吗?”嬴政有些无语。

他虽然不知道后人的那些大道理,但是统一全国后也知道不能继续按照邦周的规矩来治理天下。

上古的夏商周,那一朝的治国规矩都不一样。

正如天幕所说,时代是在进步的。

更何况......

“改名就是复古了吗?改名就能变成上古的那种‘大同’世界吗?”

“这个后人还是太天真了。”

嬴政现在没有继续看王莽的心情了,除了他的个别政策给了自己启发,但是单看王莽的事迹和行事准则,只觉得蠢得可爱。

嬴政是无语的心情,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是朱允炆登基?咱的大孙呢?”朱元璋一心的疑惑。

俗话说隔辈亲,现在朱元璋是这样的:

“来人,让朱标这个不孝子滚过来!”

马皇后不解:“重八,你这又是干什么?”

“哼!咱要好好问问这个畜生,他把咱的大孙给怎么了!”

“看看他这脑子里成天都在想一些什么,皇位为什么不是咱的大孙的。”

“你忘了标儿身体不好,你待会可别说那么狠......”

看到马皇后忧心忡忡的目光,老朱心肝忽然抽了一下。

得了,打不得,骂不得,咱委屈自己憋着吧!

【自古以来,圣君盛世在朝,除了民生经济政治军事各指标外,也是得看外交的,例如:万国来朝、四夷宾服。

王莽靠着的就是偌大的声望和被视为“圣人在世”的形象篡位登基的,而汉朝被冠以强汉之称,足以可见汉朝武功之昌盛,自然作为新朝的皇帝,你不能比大汉朝的武功差吧?

可是,问题来了,王莽既不会打仗,而王家子弟也不会打仗,怎么办?

欸!

我有办法!

于是,王莽花重金重礼并且许以重诺给四方边疆的外族政权,营造一股虚假的“万国来朝”现象。

但是,这种假象也很快随着王莽再一次的“复古”改革骚操作里,如大厦崩塌般迅速殆灭。

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是王莽登基前的外交军事操作,目的就是让朝野看见这样的现象:

你们看啊,王圣人仅凭着名声就让外族拜服,能让敌人为之钦佩,这才是真圣人啊!

我们的“王圣人”登基之后,自然也是要改变的,他觉得自己不比前朝的暴君“汉武帝刘彻”差,打仗?谁不会啊!

刘彻能干的我也能干!】

“......”刘彻无言。

“朕现在已经不想在骂这个篡汉逆贼了,朕忽然觉得和这样一个幼稚的政治小白较劲,未免太丢面儿了!”

【在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上,王莽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妄自尊大,使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恶化,直至爆发连年战争。

首先,我们要知道,武帝之后,汉朝疲敝,国家的风向从连年征服之战转变成了进退有据的开拓之战。昭宣时期少战,主要为了恢复国力。

宣帝中后期,以能战者而战,战则必胜,还是为了保存国力。

这才有了宣帝时期汉朝的极盛版图和强大国力。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后,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为由,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从而引起了西域诸国的普遍不满。

此后,王莽在一系列同西域的关系问题上都处置不当,西域诸国先是互相征伐,继而攻杀西域都护。

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等人率兵出征西域,被西域诸国联合袭杀,几致全军覆没。

王莽将少数民族王贬为侯的命令也引起了“西南夷”的不满。

封地在今云南广南县一带的句町王怒不从命,被王莽处死。

于是,句町王之弟承便率众起兵,饱受王莽政权压迫的西南各族人民趁机起而响应。

尽管王莽曾派几十万大军一度将句町的反抗活动平息,但西南各地的武装反抗一直延续到东汉初年。

讲真的,汉武帝知道了肯定得气死,自己费了老大劲才把西南夷给收服,结果王莽又给人家逼反了。

王莽为准备对匈奴作战,在征发内地兵员的同时,还向臣服于汉的高句丽征兵。这便引起了高句丽人民的反抗。

不过,此时的高句丽还没有隋唐时期的那种巅峰战力,这个时代是蒸蒸日上的大汉和日薄西山的匈奴两大主角的天地。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派严尤出兵,征服了高句丽,然后再次用出了自己的改名大法,将其改名为下句丽。

汉宣帝以来,汉与匈奴的关系得到改善。主要还是大汉的战略目光放在了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极西之地,而匈奴早就被汉武帝给打残了,再也没有与汉朝争天命的底蕴了。

自然没了爪牙的老虎还能是老虎吗?

例如呼韩邪单于穷困来降,汉王朝仍将匈奴视为对等的大国。

毕竟体面还是要给人家的。

汉王朝发给匈奴的印信,文字是匈奴单于玺,其下诸王之印信为“汉某某王”,以表示待以客礼而不是作为汉王朝的臣属。

王莽掌权后,为表现其“威德至盛异于前”,便改变了这种友好的态度。】


  (https://www.24kxs.cc/book/3437/3437970/1861074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