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楚帝国的生命就是粮食

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楚帝国的生命就是粮食


  沈安农场为罗志学一行人演示了全套的机械化收割流程,他们采用的河口机械公司生产的蒸汽联合收割机,性能极为优秀。醄

  以天津机械公司生产的高性能蒸汽机为动力,整合了收割、脱粒两大工序,收割的时候联合收割机往前不断的收割稻谷并脱粒,脱粒后的稻谷在后方侧边流出,农场工人们只需要不断的用麻袋装,并咋进口袋。

  随后这些装满了粮食的麻袋就会顺势装入旁边跟随的马车上。

  整体的收割效率非常高,远远不是人工收割脱离可以相提并论的。

  看完了收割之后,罗志学还去观看了犁地掩饰,他们采用的唐山机械公司所生产的蒸汽犁地机,他们的蒸汽犁地机同样采用的是天津机械公司所生产的先进蒸汽机。

  这种蒸汽犁地机同样体型庞大,需要众多人进行操作,但是效率没的说的,比什么牛耕,马耕强多了。

  不过罗志学也知道,别看这些蒸汽机带动的机械化设备效率高,但是使用成本也不会低。

  主要是这些机械化设备都非常昂贵,后续使用的时候也需要繁杂的维护保养,根本不是普通农民用得起的。醄

  目前来说,哪怕是最适合展开机械化种植的东北地区,目前也只有中大型农场才用得起这些东西,而一些的小农场,农民自由的家庭农场根本就用不起。

  当然了,东北地区的这些自耕农们,他们种植的土地面积普遍也很大,动不动就是几百亩的,因此也不可能使用传统牛耕的方式进行耕种,普遍采用的是马耕。

  而收割也不是使用人力,而是使用蓄力收割机。

  甭管是蒸汽机为动力,还是以挽马为动力,东北地区的种植模式和关内都有着极大的区别。

  毕竟关外人少地多嘛,只能采用马耕这种广种薄收的方式,是不可能采取牛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方式的。

  而关内普遍是人多地少,尤其是南方的江南,赣北,湖广等主要的粮食产区,看似良田多,但是人口也非常的密集啊,普通农民家庭是不可能有动不动就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土地的。

  土地少的情况下,自然只能是采用牛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方式来提高单亩产量了。醄

  这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密度所带来的差异,谈不上那种方式更好。

  至少对于目前的大楚帝国而言,机械化种植也好,马耕也好,牛耕也罢,甚至是连牛都没有只能采取纯人力的方式,其实这几种种植模式都广泛存在。

  大楚帝国大力发展推广机械化种植的同时,其实也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扶持蓄力机械种植,马耕种植。

  而在南方地区则是大规模鼓励扶持牛耕,为大规模繁殖耕牛的牛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为生产人力脱粒机、各种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作坊,小机械厂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植等。

  大楚帝国对农业方面的扶持是全方位,并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地方。

  而先进技术上的扶持也不少,比如农林部一直都在搞杂交水稻,同时还有培育高产小麦,玉米本地化培育等一系列的研究。

  光是研究主粮以及果蔬等农作物的研究所,农林部直属的就有十多家,此外各省农林部门下属也会有一些小规模的农业研究机构。醄

  并且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针对一些外来农作物的本地化培育就陆续出现了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玉米以及土豆还有红薯这三大类了。

  毕竟这三类农作物对环境以及土地,甚至水源要求都不高,都是在旱地甚至山地上种植的,本地化培育之后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可以有效的利用更多的土地进行耕种。

  比如说在南方地区里,普遍都是丘陵地形,适合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不多。

  如何提升南方丘陵地区的粮食产量?

  光靠水稻是不够的,水稻这东西对水源要求非常高,而育种以及化肥,加大耕牛数量都是属于常规操作,单亩产量有所提升,但是并不会改变耕地面积本身太少的现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水利设施,获得更多的水稻田。

  同时把那些缺乏水源的山地也利用起来,种植一些抗旱农作物,也就是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东西了。醄

  还可以种植一些副食农作物来提升收入,如种植大豆、花生以及果树等。

  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升粮食总产量,提升农民收入,这就是大楚帝国农林部,更是整个帝国的主要战略任务。

  所以你别看大楚帝国在工商业上发展的非常好,各种报道也多,帝国高层们也都很关注。

  但实际上大楚帝国官方每年在工商业领域里的投入远远没有在农业领域里投入的多。

  大楚帝国初年的时候,大楚帝国就搞出来了五年农业发展计划,大手笔的陆续投入了五六千万楚元,而当时的大楚帝国一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也不过一亿左右而已。

  第一期农业发展计划结束之后,大楚帝国又搞了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每一期的资金投入都是海量的。

  等到如今正在执行的第五期农业发展计划,累计投入以及未来一年多的投入,总计预计会达到四千多万楚元。醄

  这仅仅是中央财政支出,不包括各地方的支出。

  这些庞大的农业扶持资金,将会通过农业生产设备、农业水利设施、受灾区地区减免农业税等多种方式补贴给农民们。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里各种小型农机企业数量庞大,而且发展的都很不错的缘故,因为大楚帝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对农机生产企业的补贴。

  不管是你是生产蒸汽联合收割机的大型现代化农机企业,还是说生产蓄力收割机的中小型农机厂,又或者干脆是各县里最少都有一家,用于生产锄头,镰刀等普通农具的小型农机厂。

  只要你是生产农业设备的,那么都能够获得财政补贴,补贴方式主要以减免税收的方式进行。

  所有工业领域里,农机产业的税收是最低的……甚至有些地方发布自己的农机扶持补贴政策后,部分农机企业甚至可以做到免税的地步。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大楚帝国还没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搞了,立国后更是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醄

  其中最为著名,投入最大的当属黄河人工改道工程,并在改道过程里通过挖掘引水渠,把黄河的水往北边引流。

  仅仅是这一项,就让惠及河南、安庐、江北、山东、河北五省之地,不仅仅减少了洪涝,还让北方两省获得了更多的水资源,得以开发更多的良田。

  大楚帝国不仅仅是大江大河进行防洪治理,还积极搞各种小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利设施。

  还在众多地方开发灌溉水井,修建水库。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规模防洪灌溉、水井和水库设施,平日里你看不见什么效果,甚至习以为常,但是到了春夏雨季的时候,或者是干旱季节里作用可大了。

  通过一系列,持续了足足三十年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在如今的大楚帝国里你基本看不见什么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楚帝国里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从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饥荒的情况,甚至民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均粮食一年比一年高。

  而实际情况里,大楚帝国前三十年里,温度比前明时期还要冷,干旱也更加严重,极端气候也更多。醄

  尤其是最近几年,也就是承顺二十六年后,气温比以往明显要更冷,极端气候明显更多。

  但是这些都没有对大楚帝国的澎湃发展造成什么实际性的影响。

  因为大楚帝国有着完善的防洪灌溉水利设施,寻常的洪水或干旱根本无法威胁到农业生产,如果某地方来了个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洪涝或干旱,那么大楚帝国也有完善的救灾赈济措施。

  什么地方受灾了,官府立马就免除农业税,并给出专项资金扶持帮助救灾以及恢复生产。

  同时大楚帝国粮食总公司立马就能够从其他地方调运粮食运输过去,敞开了供应!

  然后工业部以及地方工业管理部门立马会组织各企业到灾区招工!

  上级各种财政也会第一时间拨给,然后展开一系列的以工代赈措施,在当地大搞基础建设。醄

  如此情况下,哪怕当地农民全年绝收,但是你想要饿死都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大楚帝国还有一条保底的措施,那就是移民!

  哪怕其他选项都不行,那么帝国就会使用终极大绝招:移民!

  直接把受灾地区的民众收容起来,然后运往东北或西北等开通铁路的国内本土边疆地区,又或者是直接用大吨位的蒸汽轮船运往南洋甚至美洲进行移民。

  反正各人少地多的地方对人口的需求是庞大的,移民再多他们都要,尤其是马六甲和美洲,那地方可多了去。

  如果你还愿意去比较艰苦的地方,移民过程一毛钱都不用花,官方全部免费提供,连口粮都提供到你第一次收获季。

  如果去普通地方,那么官方也能联合多家官办银行提供免息贷款,路费,粮种,第一年口粮都不用发愁。

  如果你自己兜里有钱,可以自行承担移民费用,那么各种好地方你爱去那去那,比如已经开发成熟的马六甲,去了同样有免费的土地分!醄

  在多种多样的救灾赈济措施下,大楚帝国当地的受灾民众们想要饿死,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官方安排,自己兜里又没钱,非要叫嚷着饿死是我的自由,那就没办法了。

  而海外移民的背后,也可以看的出来大楚帝国对外扩张的时候,为什么非要大量的土地,并且也不搞什么奴隶种植园之类的了。

  大楚帝国的海外扩张和欧洲国家的海外扩张是不同的。

  大楚帝国的海外扩张,是为了更多的可耕地,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大楚帝国打下一个地方后,往往会采取反复的清剿,彻底剿灭当地有组织抵抗,然后进行大量的移民,并在这个过程里用民兵进行土著们进行驱逐,最终把整片土地占领,并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耕种劳作繁衍生息。

  也不搞什么殖民统治,经济掠夺这些东西。

  大楚帝国的海外扩张,目的很纯粹的:要土地不要人!醄

  欧洲国家的海外扩张,主要是为各种经济利益,所以他们会注重贸易,航线垄断,殖民地经济掠夺等,进而产生奴隶贸易,奴隶种植园等现象。

  基于两种海外扩张的根本目的不一样,也就导致了大楚帝国的海外扩张和欧洲国家的海外扩张在很多方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这是大楚帝国高层和欧洲国家高层的一些基本逻辑不一样,大楚帝国的高层们是出于维护统治,还有什么千秋万载之类的想法。

  欧洲诸国高层们,他们搞海外扩张的基本逻辑是什么?为了钱!

  而大楚帝国的这种海外扩张逻辑,其实在国内也是玩差不多的一套东西,为什么救灾?

  因为怕产生流民啊!

  要不然你真以为大佬们关心贱民的死活啊,还不是怕大饥荒导致出现大量的流民,进而演变为明末时期的混乱局面。醄

  大楚帝国就是从明末时期的叛军流民演变而来的,罗志学本人就是流民出身,自然市场从头到尾都防着这一手。

  所以大楚帝国用尽一切办法,杜绝大饥荒出现的可能性,进而出现了一系列重视农业,搞水利,搞移民等诸多措施。

  东北大开发,其实也是基于差不多同样的底层逻辑。

  东北大开发,开发的是什么?

  钢铁各种矿产?虽然是这么干,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顺带的,钢铁煤矿之类的大楚帝国多了去,说实话以目前大楚帝国的生产能力以及钢铁煤炭的需求而言,不差东北的这点。

  大楚帝国搞东北大开发,目的同样很简单并且纯粹,就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上的大片黑土地,然后种粮食!

  东北平原,也就是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三片平原可都是肥沃无比,并且之前没啥人,一旦全面开发种植,也就意味着大楚帝国将会凭空多出来大量的粮食产量。醄

  而实际上,仅仅是目前重点开发的辽河平原以及少量松嫩平原的土地,就已经让东北地区成为了大楚帝国最大的粮食供应基地,每年对外供应的粮食数量已经超过了湖广、汉天两省一府的总和。

  至于江南,那地方虽然粮食产量更大,但是人口也更加密集,粮食对外供应比较少。

  目前大楚帝国在东北地区的开发,重点就是进一步开发辽河平原,并加大对松嫩平原的开发。

  同时对三江平原进行前期调研以及开发准备工作。

  第六期农业发展计划里,东北的这三大平原的开发将会是重点内容。

  农林部那边可是指望着这一片地方的开发,能够有效提升大楚帝国内的人均粮食产量呢。

  这国内人均粮食产量提升了,再加上从南洋地区广泛进口的粮食,再加上从印度以及美洲地区进口的肉食以及粮食,国内的人均粮食消耗量才能够达到帝国高层所期待的目标:人均粮食四百公斤!醄

  基于国内自产粮食的重要性,罗志学在结束了沈安农场的视察后,发表了进一步扶持鼓励农业生产的讲话,再一次强调帝国对粮食生产的重视,进一步扩充粮食来源以保障粮食人均消耗水平。

  结束了沈安农场的视察后,罗志学继续乘坐御用专列北上,来到了目前东北铁路干线上最北边的城市,也就是辽北省省治长春。

  其实以开始辽北省的省治不在长春,而是在更东边的吉林,只不过因为东北铁路不经过吉林,而是从长春经过。

  出于交通运输方便以及未来农业以及工业发展的考虑,辽北省官府经过慎重考虑后,直接把省城从吉林迁移到了长春。

  不过长春的铁路也刚开通不过半年而已,因此这地方的工业发展暂时还没有起来,不仅仅是长春,其实整个辽北省的工商业发展都不咋地。

  人口太少,而且缺乏工业基础,你说有各种矿产资源……南边的辽东更多,开采更方便,而且各种配套设施很完善,用不着跑到更北边,更冷,同时交通也不方便的辽北省去搞这些东西。

  因此过去的辽北省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为主。醄

  不过辽北省的农业生产,和普通农业生产区别不一样,他们的自耕农其实不多,因为早年没几个人愿意移民到辽北省来……连人都没几个,自然也搞不了大量的自耕农体系。

  辽北省为了发展地方,当年大量招商,吸引大量的农业领域的资本进入辽北省开辟各种大型的农场。

  只要你愿意过来投资农场,土地免租金,其他各种优惠政策也都给,甚至连农业税也给你三免两减。

  因此,辽北省里建立起来了大量农场,有官方资本投资的,也有民间资本投资的。

  其中就有辽华农业公司投资建立的‘辽华农场’,该农场不仅仅是辽北,也是东北地区里最大的农场,甚至是大楚帝国里最大的农场。

  今年光是水稻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三十多万亩!

  并且还拥有大面积的大豆以及小麦等种植区。醄

  还养了马猪鸡鸭等牲口,其中光是丰州马就养了五万多匹。

  而这个辽华农场,也只是该公司的其中一家最大的农场,实际上该公司还在辽东、黑水也拥有农场,在漠南拥有一个大型的畜牧基地。

  还有好几个农产品、肉食品加工厂。

  辽华农业公司,乃是大楚帝国里农畜业里实力最强悍的企业,金陵股票交易所里市值高达千万楚元。

  论规模和实力,一点也不比那些所谓的大型纺织或机械类企业差多少!

  该企业的总部基地,自然也是罗志学的重点视察地方!


  (https://www.24kxs.cc/book/572/572350/7522503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