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儿臣没能吵过他
听着李秋的话,房玄龄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李秋啊,你想想你自己。”
“是不是也一样的没出身,没背景,没有门第?”
“可你如今不也做了幽州大都督,北平王,尚书右仆射?”
“而且你看这朝中,除了你,还有魏征、马周等等很多同样受到重用的人才。”
“所以,陛下和朝廷,也并不完全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不知变通。”
“咱们大唐目前的官吏选拔制度,确实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但也完全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
“就好比克明在世时,最器重的人就是你。”
“处处想着重用你。”
“可他当初却压住了屈和泰的提拔。”
“这其中,还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我也知道,你心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也未必劝的动你。”
“关于郭福善和屈和泰两人的事情,你也可以报上去试一试。”
听着房玄龄的话,李秋认真的思索了片刻。
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依然决定举荐屈和泰。
对于屈和泰这件事,李秋真的是非常的重视。
也认真思考了很久。
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完全凭借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去识人,用人。
在以前,他所用的那些人,比如张蕴古,范兴。
他们都是有着非常详实的以往政绩和各方面的赞许和评价。
可这屈和泰,这两方面都不占。
只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去看。
……
另一边,在御书房,李世民也已经将今日早朝上发生的事情询问清楚。
于是便眉头紧锁的把太子李承乾给叫了过来。
一见到李世民这怒气内敛的架势,李承乾心里就不由得开始打鼓。
对于自己的父亲,他是骨子里本能的惧怕的。
“父皇,您派人来找儿臣?”
李世民这时候抬起头看了他一眼,随之轻呼一口气说道:
“太子,今日在太极门外你同李秋之间的事,说说你的看法。”
在刚刚来御书房的路上,李承乾就已经听太监总管王贵跟他悄悄的提示。
陛下今天传召太子,可能是与今早的那件事有关。
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在宫中,太监总管还是有几位的。
但唯有长孙皇后身边的徐德和寥寥几人,才知晓李秋的真实身份。
而这位太监总管王贵,是同东宫这边较为亲近的。
听着李世民的问话,李承乾组织了一下语言,随之说道:
“父皇,今早在宫门外,那北平王李秋甚为无礼。”
“巧舌如簧,咄咄逼人。”
“就如同那市井商贾一般。”
“儿臣一时没能吵过他。”
李承乾交出来的这个答复,李世民自是心中火起,颇为的不满意。
“你口口声声说李秋是市井商贾。”
“而你从小就饱读圣贤书,天下的大儒名师,你都换了多少位。”
“可怎未听说你引经据典,同那李秋去辩驳?”
“你往日苦读的经史,都被你放到哪里去了?”
受到李世民的质问,李承乾的心中自然是不好受。
也颇为的愤怒和不服气。
渐渐的把头低了下来,避开李世民投来的那充满威严的目光。
见他如此,李世民平复了一下情绪,尽量以缓和的语气说道:
“既然你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那朕就告诉你,你为何被李秋说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其一,是李秋占据着大势。”
“他去做事情,看事情的眼界远比你要高远。”
“人家谈的是天下百姓,军中兵将和家国之事。”
“而你呢?”
“充其量也只是孝道。”
“并且也只是你一个人,自己的孝道。”
“还有,就是北平王李秋别看仅仅长你一岁。”
“却拥有着太多拿得出手,甚至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政绩来。”
“无论是数次挽救大唐于危难,连斩突厥三位可汗,对突厥草原斩草除根,永除后患。”
“或是在三年旱灾期间,以十三州之力养活了我大唐数十万流民之性命。”
“还是收服辽西走廊,攻占辽东门户怀远城。”
“这些你哪一点比得上?”
“甚至是人家芙蓉园中做出来的兵器、盔甲,茶叶,象棋,开设的两处书院,大唐图书馆。”
“就连这样的小事情,你也比不上。”
“李秋有偌大功绩,有民间和军队中的莫大威望在身,所以说话底气就足。”
“反观你,身为东宫太子,我大唐的储君。”
“你看看你自己,这些年来可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成绩来?”
在得知了今早之事后,李世民真的是被气的不轻。
里面虽说有对李承乾的怒气,但更多的还是对这几个孩子之间相差的巨大悬殊而感到忧心。
所以说出来的这番训责之话,也颇为的严厉。
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同李秋一比,就李承乾之前做的那点事情,简直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
连提都不值得一提。
听着李世民的训斥,李承乾心中有一万八千个不服气。
更是有着极大的委屈。
“父皇。”
“这北平王确实是年纪不大,就拥有着偌大功绩。”
“纵使是在史书之中,也难找出几个来。”
“可儿臣却才是父皇之儿子,大唐之储君。”
“父皇您总不能让儿臣武能比得上尉迟敬德、李靖,文能堪比房玄龄吧?”
“而且父皇以前不也总教导儿臣说,身为君主,不一定样样精通。”
“只要能够做好自身清明,分辨是非,识人,用人就可以吗?”
(https://www.24kxs.cc/book/643/643942/1111039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cc